中国的五行,绝不是相生相克那么简单,它的理论是观察天文地理,特别是气候变化。研究术数,对二十四节气必须了如指掌,如此才能从地球每年每月的气场转移找出变化规律,并作出应变之道。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改进,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当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时,从地球看太阳,仿佛是太阳在黄道上绕地球走了一周。中国古代的天算家,以黄道上的春分点为零度,每十五度定一个节气。黄道一周三百六十度,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所以每一季就有六个节气。
中国农历的重要性,除了有利农耕,更是日月并列,突出了月球的重要性。月球引力对海洋产生潮汐,而人体有七成是水,其心智理应也受月球影响而有波动。中国农历最大的特色是,月是太阴月,即朔望月,年是太阳年。也因此,每个月的朔(初一)见不到月亮,每个月的望(十五)看到的是满月,初七、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三日是下弦月,也就是说日期和月相一致,不像阳历那样日期和月相无关;而年却是以地球公转太阳一周为一年。这种历法兼顾了日、月的公转,是古人高度智慧的发挥。
古人又以干支配二十四节气,一年的开始严格以立春时为准,而每月的开始又严格以交节时刻为准,再以干支配合五行,例如天干的甲、乙,地支的寅、卯,归入木类;天干的丙、丁,地支的午、巳,归入火类等。如此一来,每年特色,一目了然 。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高智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