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清代摹古之首——王时敏(图)

 2011-08-30 19:2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王时敏画轴

王时敏(1592—1680),明末清初画家。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一生寄情诗文书画,家藏历代法书名画甚多。他擅山水,主张艺术应施法古人,专师黄公望。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 ”。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艺术史上位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
  
王时敏的家境丰硕,古书古画,应有尽有。其祖父王锡爵特请董其昌指教幼年王时敏。受董其昌嫡传的王时敏自幼便开始赏古摹古,而他对古代书画颇为痴迷,又具极高悟性,所以艺术境技飞速进步。王时敏虽然比董其昌小37 岁,但由于他们对摹古的艺术追求一致,而成为忘年之交。当他们坐而论道之时,常常忘记了宾主。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王时敏24岁,由于受皇家恩惠,藉祖上余荫,他不经过科举考试而直接做官,出任尚宝承,掌管皇家印信,后升为尚宝卿,后来又升为太常寺少卿,并由此得名“王奉常”。然而,此时明朝末年,王朝统治气势衰微,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许多在京的官员都感到明朝大势已去,王时敏也早有觉察,因病辞官,回乡隐居。 1644年3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帝自杀。接着清军入关,挥师南下,不久就到了王时敏的家乡江苏太仓县。在清军的步步进逼面前,王时敏对降与不降感到万分矛盾,王时敏对旗下族人说:“我是明朝大臣,投降,有失气节,落下千秋骂名。不投降,旗下族人百姓遭殃。嘉定屠城,前车之鉴。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牺牲我一个人的名节,来救合城百姓。”说完,放声大哭,声震数里。最终,他还是“出城迎降”。王时敏作为明朝大臣,在清军到来之前,即率众投降。作为一代文人志士,有失气节,作为一代艺术画家,也未免缺乏率真之性。
  
保住性命后,王时敏便淡然世俗,他超脱于官场之外,潜心在画作之中。幼时董其昌的启发带领,加之他日后的不断积累研习,王时敏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理论主张,即“摹古是绘画的最高原则”。王时敏说,作画的唯一标准就是“刻意师古”、“力追古法”、“宛然古人”、“一树一石,皆有原本”。同时,他又主张摹古的根本内容是要学习古人的思想感情。元四大家的艺术风格是不同的。黄公望的“苍浑”、倪瓒的“淡寂”、吴镇的“渊劲”、王蒙的“深秀”,虽然大家都学习董源,但是,每个人都有变化,甚至可以说,这种变化是悬殊的。王时敏认为摹古的根本,不是学习古人的笔法,也不是学习古人的艺术风格,而是学习古人的思想感情,应当具有和古人相同的思想感情。
  
在这样的艺术主张之下,王时敏力追古法,刻意师古,作画无一不得古人精髓。王时敏师古人画,形体、样式甚似,他的画作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但与古人的意境并不相同,这主要是源于王时敏与古人的精神气质迥异。王时敏师古人笔法时,更严谨、更认真、更规矩,故作品构图变化较少,略显刻板,但是也有他的匠心之所在。王时敏将清初山水画的临古之风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山水画以临元画为主,受董其昌影响极深。其临古水平之高,令人生叹。他的《山水》扇面虽是临古之作,但又能集众家所长,浑然一体,独具韵味。王时敏的《仙山楼阁图》便是模仿黄公望的作品。《仙山楼阁图》为“方太夫人”贺七十大寿的画作。画面的近景处是两株粗壮的长松,苍劲郁勃。长松后面的山峦郁郁葱葱,烟云缥缈,仙气缭绕。松树与青山都是象征长寿的吉祥物,为画作定下了长青不老的主题。整幅画作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形成苍老而又清润的艺术特色。
  
以王时敏为首的清初“四王”山水画家正是身体力行,步履古人,在临仿逼肖上,下了实实在在的功夫。泥古之弊,在“四王”的画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但他们在摹古之中,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对于绘画历史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也是有贡献的。

来源:学习时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