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早晨,周满涛在超市买了一包排骨、一瓶麻油、一小袋杂粮、一瓶洗衣液和几把牙刷,“就这点东西,要150块钱,物价涨得厉害啊!”
月月攀升的CPI,让栖身于上海浦东新区临沂新村的周满涛颇多牢骚。周满涛退休前长期从事化工实验数据统计工作,对数据极为敏感。“退休后,我开始天天记录家里的日常开销。今年初,每月消费约1000元左右;现在是1500元,涨了50%!”
周满涛的焦虑与不安有官方数据的支撑。持续走高的CPI,继6月“破6”之后,在7月创下37个月以来的新高。国家统计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上涨6.5%。其中,城市上涨6.2%,农村上涨7.1%;食品价格上涨14.8%,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
猪肉领涨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猪肉、蛋、水产品价格继续上涨,是价格总水平环比明显上升主因。同比看,7月份翘尾影响约为3.3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受环比明显攀升影响,新涨价因素达3.2个百分点,接近翘尾影响因素,导致同比涨幅较高。”
食品、猪肉价格是此轮CPI上涨的主要推手。在6.5%的涨幅中,食品类价格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同比增幅为56.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也达7.7%,不过涨幅有所回落,比上月缩小3.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肉价刚有企稳迹象,食用油、鸡蛋等食品价格立即接棒,涨幅明显。7月数据显示,鸡蛋价格上涨19.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5个百分点。
“7月份CPI创新高,从整体来看,食品价格的推动非常大,猪肉起了引领作用,同比增长50%以上。非食品价格并未上涨多少。”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歧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石磊持相同观点。在石磊看来,除食品价格推动作用外,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也会推高CPI。据国家统计局报告,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5%,环比与上月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1.0%,环比上涨0.1%。“CPI是最终产品价格,受中间投入品价格影响。中间投入品价格高,尤其是能源产品、资源产品、农产品[15.62 -0.32% 股吧 研报]价格上升,一方面表现为PPI走高,另一方面又推高CPI。”
“加上通胀预期还很强。社会上有大量的流动性,无法短期释放。股市低迷,不能分流社会资金,资金更多地就在市场上表现为购买力,名义的购买力表现为通货膨胀。总而言之,构成CPI的主要价格因素并无实质性消解,加上通胀预期进一步恶化,使CPI继续走高。”石磊称。
石磊认为,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一手房价格没有实质性下跌,也会导致进入CPI权重计算的房价因素推高CPI。
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则拒绝对统计局的数字置评。“这个数字不准确。谈这个没有意义。通胀很严重,这是老百姓普遍认为的事实。”周满涛对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同样存疑。在他的感觉中,涨价的不仅仅是猪肉,“什么都涨了,不再像有些专家说的是结构性通胀,是全面通胀。”
事实上,构成CPI的8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继6月全数上涨后,7月继续呈现全数上涨态势。“应该说是物价已经全面上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时代周报。
拐点将至?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价格运行拐点特征明显,预计下半年我国食品类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稳中略有波动的态势,但由于翘尾因素快速下降,预计后期价格总水平同比将有所回落。”
发改委称,支撑其“拐点说”的理由是:近期国际市场原油、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环比价格大幅回落,国际市场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减弱。翘尾影响后几个月降速较快,而新涨价因素也将明显低于翘尾因素。另外,从周期性波动规律看,此轮物价上涨已将近拐点。新世纪[16.81 0.36% 股吧 研报]以来的两次较为明显的价格上涨,CPI上涨周期分别为27和24个月。到今年7月份,CPI上涨已持续25个月,从周期性波动规律看,价格运行已接近拐点。
“拐点已到,8月份CPI数据会下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猪肉价格7月份到了高峰,而猪肉价格循环周期为6-8个月,猪肉价格下滑时间已到。另外,翘尾因素8月份就已消失。”
但石磊并不认同此说,“CPI仍将在高位上稳定运行一段时间,才会有小幅下滑。第三季度的CPI即使有小幅下降,也可能只是内部结构上的变动,总量上升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
对猪肉价格已届峰值的说法,石磊认为也不可靠,“1994年国家就开始调整猪价,2004、2008年,国家通过给农民养猪补贴来稳定猪价。通过补贴来稳定市场供求关系的政策,不可能真正抑制猪价。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并不会因为有补贴就会养猪,因为养猪的固定成本较高。真正要稳定猪的存栏数,得靠规模化养殖。但随着饲料的上涨,生猪已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价格,这就决定了将来只能追求猪价稳定,而不是下跌。”
至于翘尾因素影响减弱之说,石磊认为可成立。“三季度就消失了,如果仍然表现出较高的CPI水平,是正常的经济因素,而不是翘尾因素。”根据他的判断,已经形成的诸多涨价因素,通过时间的延续、市场的自发调整、公共政策的调整几方面共同作用,会逐步有所减缓,“但整个十二五之间,要想把CPI降到5.5%,几乎不可能。”
对于发改委的“周期论”,赵锡军认为有一定道理,但前提是必须有相似环境和动因。“金融危机前后,货币基础和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2007年M2余额是50万亿左右,而现在是77万亿。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历史会重现。”
“下半年翘尾因素会有所下降,从输入性通胀因素来看,这一轮国际投机炒作也可能已到顶,大宗商品价格会下降。另外,秋天是农产品收获季节,市场心理会认为供应量上升,加上货币政策越收越紧,游资炒作可能性缩小。种种因素综合作用,可能会带来CPI的拐点,但宏观调控部门要有科学判断,不可掉以轻心。”赵锡军判断。
收入落后GDP
在CPI“狂奔”的情势下,“好消息”也接踵而至。各省区市半年报的全部公布后,居民收入增长情况随之出炉:上半年29个省区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10%,31个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悉数“跑赢”CPI。
但此说引发民众质疑。“我的退休工资今年加了10%,但物价月月在涨,怎么跑得赢CPI?”周满涛抱怨。
“如果收入增速跑赢CPI,说明我们实际收入水平上升,但不是这么回事。有人提出,把名义上的收入增速减去CPI数据,就得出收入的实际增长率。事实上,货币收入是存量概念,通货膨胀是流量概念,两者不能简单做减法。”石磊说。
事实上,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是可以挂钩比较的。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和GDP同步。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国民经济增长9.6%,而城镇居民收入仅增长7.6%,相差2个百分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上半年就差了两个百分点,未能按预期实现同步增长。
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GDP为20.44万亿元,名义增长18.28%。同期全国税收收入5.0028万亿,名义增长29.6%。企业利润增长27.9%。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同比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706元,同比增长20.4%。
GDP如果从收入法核算,可分为政府收入、居民收入和企业收入。由上半年数据可看出,政府税收收入和企业利润收入增速,远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在“此消彼长”的三者关系中,这一数据难免引发对于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隐忧。
居民实际收入增速在今年上半年跑输GDP,“这说明要达成‘十二五’关于‘两个同步’的目标有一定难度。但中央定了这个方向,从五年期来看肯定要逐步落实,会采取各种措施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减税应是其中措施之一;同时,也要着力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等。”苏海南表示。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群义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一般来说,居民收入增速和GDP增速应该差不多,在某个时间节点中这个或那个高一点,问题都不大。从长期来看,如果GDP组成部分中某部分的增速和总体增速有一定差距,就说明其它部分的份额太大。我个人感觉是,‘十二五’开局以来,从上到下都是要把收入提高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长期来看,二者应能同步。但这肯定会有一个过程,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当然这些措施已逐渐在实施,包括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还是要下一番功夫。”
“CPI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最直接,而对政府税收、企业利润的影响相对间接一些。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要不断提高,另外两块让一些,是大趋势。”孙群义表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谢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