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奇迹有多奇

 2011-08-12 11:0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现在有人爱自豪地提及所谓〝中国奇迹〞,他们口中的〝中国奇迹〞,大致是指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中国年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 9.8%,还说,2008年中国GDP总量300670亿人民币,按照2008年平均汇率 6.948:1美元,摺合43274亿美元。按照人口数,13.2465亿,我们当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266.8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这一创造的不仅是亚洲经济奇迹,而且是世界经济奇迹。还认为,不仅如此,中国还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转型,没有出现其他转型国家那样的剧烈经济和政治波动。可以说,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成就了经济增长和体制转型的双奇迹。真是举世无双举世震惊。然而,真是这样么?

事实上,不要说世界,仅就亚洲而言,日本的奇迹就比我们〝奇〞。从1956年起,日本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开始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时期。 1956-1973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难道不如中国的〝经济奇迹〞?况且,日本的经济增长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可持续增长。

大致说来1956年以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1956-1964年。这一阶段日本围绕重、化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及技术基础。1956年以后,日本出现了被称为〝神武景气〞(1956-1957年)和〝岩户景气〞 (1959-1961年)的两次经济发展高峰。196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56年翻了一番。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设备投资大量增长。 1956年的私人设备投资比1955年猛增一半有多,以后除个别年份外,设备投资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投资的重点集中到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等行业,使日本很快形成了以重、化工为龙头的工业体系。这一阶段,随着耐用消费品的逐渐普及,电机、电子、汽车、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的投资也有大幅度增长。这些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刺激了为它们提供机器设备及原料的机械、钢铁等基础工业部门的投资,形成〝设备引进投资〞的局面。在大规模设备投资热潮中,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了。

1950-1955年的六年间日本共引进一千一百项外国技术,而到1956年-1961年的六年中引进外国技术两千余项。日本引进的外国技术中,80%以上是基础工业技术,主要来自美国,也有西欧和其它地区的。日本从引进的技术中广泛吸取各国的长处,并且积极加以消化吸收和提高,很快就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日本使用的能源历史上是以煤炭为主,日本的能源结构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转变。五十年代中期,由于中东石油得到大规模开采,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组织不断压低价格,从国外进口石油所需的费用比国内开采煤炭还便宜,正是这种情况,促使了日本的能源结构迅速发生变化。1956年,在日本的能源供应中煤炭仍占一半,石油仅为22%,可到1964年,石油的比重便上升到56%,煤炭比重则降为 29%。其结果一方面是煤炭工业受到打击,大批矿山被迫关闭;另一方面在进口廉价石油的基础上,各工业部门的能源费用大大降低,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工业得到蓬勃发展,与进口石油有关的港湾建设、造船和钢铁工业也空前繁荣起来,廉价而充足的石油供应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柱。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阶段是1965-1973年。日本从经济上、技术上全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阶段正是这一时期。这一期间,日本的实际国民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0.5%。196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年又赶上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工业生产规模向大型化发展。1965年,日本曾一度出现经济萧条,政府采取反危机措施后,日本经济从1966年起又出现繁荣局面。这就是长达近六年的经济持续高涨期〝伊奘诺景气〞。到1970年为止,私人设备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23%。1965-1973年间共引进一万五千多项外国技术,平均每年一千七百多项。

这一阶段,为了增强日本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的钢铁、电力、机械和石油化工等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向巨型化、大容量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建设大型企业的热潮。除了原有企业的合并改组外,还在太平洋沿岸陆续填海造地,新建了一批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大型工厂。 1965年以后新建的君津、大分、福山等年产一千万吨以上的大型钢厂先后投产,使日本的钢产量从1965年的四千一百多万吨一跃而为1973年的近一亿两千万吨。这一阶段新建的还有五十万千瓦的大容量火力发电站、五十万吨级的超级船坞、年产三十万吨乙烯的石油化工厂。生产规模的大型化发展,对日本从经济上技术上全面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

1970年,日本的钢铁、发电、机床、汽车、船舶、化纤、纸张等产量分别都达到了世界的第一、二名。这期间,日本的技术革新也取得了突破。六十年代后半期,日本在继续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快了本国独立研制工艺技术的步伐。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日本的科研经费大约增长了三倍,日本平均每万人中就有二十一名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这一比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仅低于美国。由于科研力量迅速增强,日本独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日益增多,在民用消费品领域(特别是高档家用电器等)尤为明显。六十年代末,日本抢在美国之前,首先研制出全集成电路化的大型高速电子计算机。彩色电视也是日本首先在工艺上做出更大的改革,并投入批量生产,成为大宗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此外,在照相机、手表、录像机、电子显微镜等产品领域,日本也取得了技术上公认的领先地位。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1965-1973年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近 13%。到七十年代初,日本在生产技术上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更为让人惊奇的是,日本在这期间内产业结构也逐步实现了现代化。日本工业是少数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和大量分散、落后的中小企业同时并存,形成所谓的〝双重经济结构〞。在高速增长时期,这种落后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日本的中小企业原来处于同大企业直接对抗、竞争的地位,六十年代以来实行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系列化,使这些中小企业被组织在大企业周围,成为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厂。生产的相对稳定,便于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并在设备和管理上逐步现代化。 1966-1973年间,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产值年均增长17%以上,它们不仅为大企业源源不断地供应配套器件,而且日益成为大量出口的工业部门。日本这种大企业及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模式,有效缓解了无序竞争所产生的内耗,稳定了国内的经济环境。

七十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日本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接连不断,不得不在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虽然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到5%左右,但仍高出欧美各国的一倍以上。

当然,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真正经济实力,除了GDP总量而外,更重要的指标是人均GDP。这方面,〝中国奇迹〞就更显得相形见拙了。

二战后日本已经被炸成一片焦土,当时日本的人均GDP与刚解放时的中国大致相等,但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的人均GDP只是日本的三十几分之一。即便用日本1955—1973年近20年的发展与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余年比较,也会看到,1955年人均GDP与1978年中国相当的日本,在经过不到20年后人均GDP就达到4000多美元,而中国经历1978—2001年长达23年的经济快速发展,2001年人均GDP还不到1000美元。

如此这般,谈何亚洲奇迹?又谈何世界奇迹?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体制出了问题。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不利影响。集权制产生垄断和腐败,腐败导致不公平竞争,包括垄断在内的不公平竞争导致资源不合理分配,阻碍正常的优胜劣汰,最终降低经济发展效率。因此只在表面上改变经济体制,发展效率肯定不如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价值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