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体验独立生活
在游学中,“游”和“学”到底该占多大比例,这个问题一直是家长纠结与争论的焦点。不少家长认为,“游学”是让孩子到国外去学习,希望组织者更多安排孩子参加国外的课程项目,多学一些国外高中或者大学的知识、技能。但有些专家却认为,“游学”不应过度追求学习内容,开阔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更为重要。
延安中学学生李杨曾经参加过美国游学团。他说,第一次走出国门,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开拓了眼界,也增长了见识。李杨介绍,自己第一站去了斯坦福大学。与国内大学不同,它的校园就像一个绿色广场,有很多块大草坪,学生们随意坐着,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专业的人群讨论学术问题。“我很向往这种自在的氛围,就像一个大派对,大家交流思想,碰撞火花。”
出国之前,很多孩子对国外的了解还停留在二手信息和想像中,实地“游学”考察,让不少学生迈出了“着陆”第一步,尤其是对独立生活有了初步体验。一名女生说,她第一次离家,父母不在身边,学会了精打细算。“出门在外,觉得什么都贵,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价格都很昂贵,我反复比较,还坚持记账,学会了合理安排。”格致中学学生小秦和当地家庭生活在一起,她说,自己从小都是父母照顾,但美国三四岁的孩子起床、穿衣等都由13岁的大哥照顾、提醒。而且,一些小家务都由孩子动手做,如全家用餐后,孩子要自己刷洗碗筷,收拾餐桌,早上要取牛奶、晚上要倒垃圾。“我感觉很惭愧,与美国的孩子相比,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还很欠缺。”
专家提出,“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孩子可以去名校体验学术氛围,可以去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这种体验,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比一两堂知识课更有价值。游学过程更看重野外生存、团队意识、培养独立精神和社交能力等。“这些都是中国孩子平时课本上学不到,但又对孩子身心发展很有用的‘营养’。”
国外体验独立生活
在游学中,“游”和“学”到底该占多大比例,这个问题一直是家长纠结与争论的焦点。不少家长认为,“游学”是让孩子到国外去学习,希望组织者更多安排孩子参加国外的课程项目,多学一些国外高中或者大学的知识、技能。但有些专家却认为,“游学”不应过度追求学习内容,开阔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更为重要。
延安中学学生李杨曾经参加过美国游学团。他说,第一次走出国门,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开拓了眼界,也增长了见识。李杨介绍,自己第一站去了斯坦福大学。与国内大学不同,它的校园就像一个绿色广场,有很多块大草坪,学生们随意坐着,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专业的人群讨论学术问题。“我很向往这种自在的氛围,就像一个大派对,大家交流思想,碰撞火花。”
出国之前,很多孩子对国外的了解还停留在二手信息和想像中,实地“游学”考察,让不少学生迈出了“着陆”第一步,尤其是对独立生活有了初步体验。一名女生说,她第一次离家,父母不在身边,学会了精打细算。“出门在外,觉得什么都贵,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价格都很昂贵,我反复比较,还坚持记账,学会了合理安排。”格致中学学生小秦和当地家庭生活在一起,她说,自己从小都是父母照顾,但美国三四岁的孩子起床、穿衣等都由13岁的大哥照顾、提醒。而且,一些小家务都由孩子动手做,如全家用餐后,孩子要自己刷洗碗筷,收拾餐桌,早上要取牛奶、晚上要倒垃圾。“我感觉很惭愧,与美国的孩子相比,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还很欠缺。”
专家提出,“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孩子可以去名校体验学术氛围,可以去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这种体验,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比一两堂知识课更有价值。游学过程更看重野外生存、团队意识、培养独立精神和社交能力等。“这些都是中国孩子平时课本上学不到,但又对孩子身心发展很有用的‘营养’。”
是否参加应量力而行
据了解,前些年,“游学”主要由留学机构组织,主要参加者是有志于留学的学生。但近几年,“游学”的组织主体变成了旅行社。部分旅行社与国外大学联系密切,能安排孩子听课、进图书馆等进行深度体验。但不少旅行社以赢利为目的,很多行程安排只是走马观花,与成人旅游并无两样。孩子出国十几天,花费数万元,“游学”沦为“游玩”的现象也很普遍。家长要注意仔细了解行程安排,鉴别优劣。
专家还建议,对于送孩子参加国外“游学”,家长不要盲目跟风。一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合理安排。其实,“游学”固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对一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想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开阔孩子眼界,还有许多其他途径,并非一定要花大价钱去国外“游学”。而且,若想通过参加十几天“游学”,提高英语水平或者获取部分国外课堂的知识,估计很难实现。二要看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有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或者年龄太小人际交往有困难,也不宜过早脱离父母出国“游学”。三是出门在外,安全等风险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小视。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三五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