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中国的仪式语言
空话、套话、场面话四之三
为什么有些明明没有作用没有内涵的话,我们大家还要乐此不疲地说下去,而且假装它们有意义?为什么人人都觉得无聊,但仍然一脸正色地聆听那些毫无实质内容的“空话”呢?数十年来,新中国有无数领导政要严词谴责空话的习尚,他们反复叫人不要再说空话。然而,许多时候,就连这些训斥本身听起来也很有空话的味道。
所以我大胆猜想,这些话尽管空洞无物,既不讲逻辑也没有实料;但他们依然是必要的。简单地说,那就是所谓的“场面话”了,是一种为了应付场面需要而存在的言语,与场面共同产生了仪式的作用。好比某些宗教的冗长仪典,就算参与者无精打采,但典礼还是要继续下去。虽然发言者并不真心以为自己的话很重要,可是昏昏欲睡的听众还是得强打精神地撑下去;然后媒体还要把那番话形容为“重要讲话”,以“响起了热烈掌声”去总结听众的反应。这一切全是为了仪式需要。假如连这些仪式都可省下,那剩下的东西未免赤裸得过于残酷。所以我们千万不可小看“场面话”的功效。
由于是仪式上的“场面话”,我们便能理解何以它们总是依循一套套既存的模式了(也就是大家常常听说的“套话”)。那是为了措辞的方便,既有现成词章,说话的人就用不着费力地别出心裁。例如介绍一场演讲和论坛,主持人百分百要在会前宣布接下来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至于那场演讲和论坛究竟有没有思想可言,并不是太过重要的事。
又由于是仪式,所以讲者的表情、声调与动作也都必须尽量跟随一套现有的规范。总体而言,他们的神气应该要配得上他们所说的话;因为那些话老是那么地伟大光明正确,他们也就得一路高亢激昂。如果到了结尾,那句话的音调就更要由高原走向更高的高峯。假如“思想的盛宴”的“宴”字不拔高,观众的“热烈掌声”岂不就显得毫无来由?毕竟观众也是仪式的一部分,他们必须扮好自己的角色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