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柱顶蹲瑞兽 华表的前世今生(图)

 2011-06-01 19:1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到过北京、参观过故宫的人,都看到过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柱身有巨龙盘旋而上,上方横插一块云板,祥云缭绕,柱顶蹲著一个名叫“犼”的瑞兽。除此之外,在都城桥梁和帝王陵墓前也矗立著类似的华表,造型略有差异,瑞兽有所不同。但是,唯有天安门前后的两对华表,传说蕴含了一些对皇帝施政的警示作用。

据传,天安门后边的一对“犼”头朝宫内,叫“望君出”,是提示“九五之尊”的皇帝不要一味呆在宫里,而是应当到民间去走一走,看一看,实地了解民间疾苦;前边的一对“犼”则头朝宫外,叫“望君归”,是提示在外巡视的皇帝不要在民间滞留得太多,因为还有许多国事需要他处理。至于皇帝是否会这么做,那就另当别论了。

关于华表的来历,学者们有多种说法。有说起源于古代道路标志的,有说起源于图腾崇拜的,也有说起源于观测仪器的,但是,我以为,起源于远古“诽谤木”的说法,似乎可以寻觅到与华表的警示作用有某种内在关联的蛛丝马迹。

相传尧舜时代,这两位执政者为了纳谏,即虚心听取意见,就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之上分别树立木柱,让人们在上面书写谏言,鼓励人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据晋代崔豹《古今注》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稀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即辨识道路)。’”按照崔豹的描述,当时表木的形状与现在天安门前后的华表大致相同,而其功能,除了书写谏言,同时还可以作为路标。这也不奇怪,凡路过的人们有什么话要表达,就便写于上面也就是了,可算是一举两得。

诽谤何以是谏言?原来诽、谤二字的古义相同,均指“言其过失”,或者说“直言批评”,并无后世“无中生有,恶意中伤”的贬义。《吕氏春秋》曰:“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也证明诽谤与谏言属同一性质。

尧舜设“诽谤木”究竟是不是史实?当然大可怀疑,因为那时还没有笔墨,文字也处于原始阶段,根本不可能在上面书写什么谏言;就算可以书写,大约也就是在上面刻些表达意义的符号,但这种传言至少说明一个历史本质,即尧舜时代是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原始民主的,是允许老百姓讲话,甚至批评的,是广纳人们的意见和建议的。尧舜二帝之所以被传为“圣君”,或许与设立“诽谤木”倡导原始民主不无关系。

遗憾的是,原始意味的民主随着帝王权力的强化,就逐渐地消失殆尽了。原先的“诽谤木”也在历史长河中演变为装饰华丽、垂世长久的附属建筑。这种由外表质朴变为华丽、由功能实用变为装饰、由内涵充实变为一片空虚的演变过程,的确令人不胜惊诧。我们今天在欣赏它雕刻精美的外表时,回味一下它曾经有过的内涵,也不无益处。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