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颜色的运用 黄色是帝王之色(组图)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除了先秦以及秦朝,人们对于颜色的使用在很长时间是五彩缤纷的,同今天人们认识的相反,明朝之前的古人并不是特别的关注红色。
“色彩”即颜色。但是古代中国“颜色”一词的意义与今天的并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指面色。比如《楚辞•渔父》里有“颜色憔悴”,《说文解字》里说:“颜,眉之间也;色,颜气也。”段玉裁的注解是:“凡羞愧喜忧谓之颜色”,因为“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可见最初“颜色”指的是面色,而非万物之色彩。
到了唐朝,“颜色”才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义。比如在唐朝诗人杜甫在诗作《花底》中写道:“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成语“五颜六色”也反映了“颜色”的这种意思。
约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的黄帝时期,选择单色崇拜。黄帝之后,历经商、汤、周、秦,帝王们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五行的顺序为水、火、木、金、土,分别对应黑、赤、青、白、黄),选择色彩象征。因为中国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
在“自生其明”而“首先黑白”之殊的基础上,渐渐以色彩与天道自然运动的五行法则建立关系。他们还根据春夏秋冬自然万象之变而据五行说选择服服饰、食物、车马、住所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五色学说。
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把黑、赤、青、白、黄视为正色。
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地玄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到的北方天空长时间都显现神秘的黑色。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古代中国的太极图,以黑白表示阴阳合一。
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五行”说把白色与金色相对应,证明中国古人感觉到白色象征著光明,列入正色,表示纯洁、光明、充盈的本质。
红色--在民间象征吉祥喜庆。
黄色--是中心色,象征大地的颜色。在中国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是居中位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
青色--(含绿)象征着生机勃发的春天。
秦时期,中国古代色彩象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孔子出于对周礼的维护,把黄、青、白、红、黑定为“正色”、“上色”,并把五色与仁、德、善结合,运用于“礼”的形式中。周代崇尚赤色。而老子提出“五色令人目盲”,所以道选择黑色(玄色)为道的象征。
这个时期,色彩象征性成为中国先民把握季节和方位的主要依据。他们把四季冠以色名和方向。春为青阳,方向主东,守护神为青龙;夏为朱明,方向主南,守护神为朱雀;秋为素白秋,方向主西,守护神为白虎;冬为玄冬,方向主北,守护神为玄武。黄为远古五帝中心的象征色彩。在中国,黄色具有特殊象征意义,它位居五行的中央是象征大地的颜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仍依先人观物取象的传统别黑白定一尊敬水德“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秦始皇即位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
秦朝后,色彩的象征逐渐向色彩装饰功能转变,中国古代色彩也走向了丰富绚烂的发展。
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黄色以近金色的灿烂成为皇家专用色彩象征,平民百姓不得以赤黄为衣。而历代的不同的官员服装采用不同的色彩。通常人们把红、黄、青、白、黑的混合色称为下五色。下五色中的亮紫色在汉代常被作为珍稀的极色。在唐代紫色为五品以上官服和皇家喜爱的色彩,紫色边为高雅之色。
中国文化中,色彩与工艺,色彩与美术,色彩与诗歌,色彩与风俗等之间密不可分。
在城市建设、壁画和绘画方面,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多样的。比如明朝以后,在故都北京,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住在红墙黄瓦的建筑中,百姓的建筑只能是青砖青瓦 。但在雕梁画柱方面,色彩的使用也是十分丰富的。民间建筑多为黑瓦白墙。
而在距今1500多年的敦煌石窟中,保存著一万多幅珍贵的壁画,但不同时期的壁画色彩也是不同的。如北魏时期主要用红棕色调,配以蓝、黑色;唐朝时期则增添黄颜色,色彩的应用也多彩多姿,明亮而华丽;而宋朝则以蓝绿色调为主。
敦煌壁画
中国画则主要是通过墨的浓淡来表现画的神韵,如“墨分五色”,“不施丹青,光彩照人”,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墨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画家眼中的水色四季都很分明,郭熙《林泉高致》云:“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
中国画中并不缺少色彩美,《唐朝名画录》中记载李思训的青绿重彩山水画曾被唐玄宗称为“国朝山水第一”。这类宫廷画色彩多用石青、石绿、石黄、朱砂、胭脂、铅粉、泥金等,先色勒后填色,色彩绚烂而富丽。而中国人善于运用大自然中大量的矿物质和植物,从中提炼颜料,因此中国画中的色彩明度和饱和度更加系列和丰富。
中国诗画一脉相承,常有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关系,诗歌中也是色彩纷呈,蔚成风气,很多诗人是色彩写作的高手。以色彩形成的绝妙意境而留名的诗人如崔护,他的《题都城南庄》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成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色彩之美让人千古玩味。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真正的诗中色彩交响曲:“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类诗人和诗句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不胜枚举。
汉语中很多颜色词都有“丝”旁,《说文解字》系部关于丝帛的颜色词有24个,即红、绿、紫、绛、绯、绀、绢、缥、缇、素等,可见这些缤纷的色彩是古代丝染纺织业繁荣昌盛的象征。
中国陶瓷、漆器更少不了色彩的装饰,各种色彩的釉的发明使器表光辉、莹润,从著名的唐三彩到五彩,从青瓷到白瓷、青花到彩釉,色彩功不可没,彩陶和黑陶是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第一高峰。中国漆器、纺织品也都图案精美,色彩绚丽。战国时漆器装饰达到空前的水平,战国时齐国多“文采布帛”,一些古墓出土的绢就有被染成褐、红、黑、紫、黄等颜色的。
在传统风俗中,色彩文化更是浓郁。黄色是帝王之色,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多用黄色;黄色又被视为超凡脱俗之色,是佛教奉崇的颜色,和尚服饰是黄色的,庙宇也是黄色。红色是中国人喜欢的色彩之一,每到过年过节、喜庆吉日、亲友聚会,都缺少不了红色。紫色是祥瑞、庄重之色,民间有“画梁紫燕,对对衔泥,飞来又去”。白色是凶丧之色,中国人只遇凶事服白,素衣、素裳、素冠,至今如此。
不过,到了近代,特别是革命后,红色被广泛的运用,红色出现了危险、血腥、暴力、极端行为的含义。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