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再创新高,这说明了当前中国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较强的态势。
而在此之前,正如金融市场预期,欧元区于4月7日启动了危机后的首次加息。欧盟统计局15日公布统计数据,欧元区按年率计算的3月份通胀率攀升至2.7%,这是欧元区连续4个月通胀率超过2%的警戒线。
过去两年中,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40%,石油价格从60美元~70美元/桶水平,上升到昨天(4月15日)的每桶108.11美元。美欧国家物价构成三分之二与劳动力成本相关,高失业率虽然抑制着工资的升幅,但还有三分之一的商品取自外部世界,新兴经济体的高通胀正通过货币升值和国际贸易在向西方传递。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威胁要提高利率以应对通胀,但是,欧洲央行能轻易作出进入加息周期的决定吗?
尽管“蝴蝶的翅膀”已经开始煽动,但是英国的通胀率即便已经达到了4%的水平,英格兰银行也只能宣布维持0.5%的利率不变,美国的通胀率也已经达到2%,但伯南克还是在安慰市场最近的通胀不会持续。
南欧的债务就像一张黑幕做成的巨大风筝飘荡在欧洲上空,只不过这只风筝的线端拽在美国人手里。欧元欲振乏力,美元就跨不了,在关键时刻,美国人的运气总是相当不错。欧债的窘迫总会是在美元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葡萄牙本月7日向欧盟和IMF提出了正式救助申请,根据初步评估,目前阶段对葡萄牙的救助金额可能约为800亿欧元(约合1143亿美元)。
美国三大评级公司的降级报告将会如期而至,欧元区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神经就得被敲打一下。因为欧元区中持续多年的套利活动(低息的西欧银行都喜欢把大量的资金贷到高息的南欧),使得德、法、英的银行体系中集聚了大量的南欧国家的债权(据IMF统计,公共债务为1800亿欧元,私人债务高达3万亿欧元)。评级下调则意味着资产的重估。没完没了地敲打,使得欧洲的银行体系不时地收缩,中长端利率的高企,投资和消费很难进入持续复苏的轨道。
美国人是不会让特里谢一次又一次如此畅快地做出加息的决定的。欧洲债务危机的绵绵无期;特别是美元羸弱之时,没有什么比弱欧元更直接的支撑了。而美国开动的“量宽”机器根本停不下来。
以政府部门的“杠杆化”抵消私人部门“去杠杆化”的反危机过程,使得美国政府债务率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随时可能突破国会规定的近14.29万亿美元的上限。由于婴儿潮一代人的退休将于今年启动,政府的医保和退休金计划开支预计进入大幅上升期,由此产生的未拨备隐性负债或高达50万亿美元。
而另一方面,中国、日本和石油国家贸易出现大幅收缩,使得海外为美国提供的债务融资出现了巨大缺口。市场会对美联储保持独立性并确保长期财政偿付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怀疑,当盖特纳要借钱时,不太独立的美联储或将只能被迫购买公共债务。这便是“量宽”的全部逻辑。
“量宽”实现的途径,一则美联储直接购买公债,二则金融机构从美联储获得大量的短期流动性配到长期公债上。危机后,美国商业银行无意放贷,持有的国债金额却持续上升,当下美国金融机构的国债购买量已经超过海外,长端利率因此被大幅压低。银行从美联储借入资金成本近乎零,购入10年期国债孳息率为3.4%,现在的美国银行就靠这个赚钱。美联储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它关心的是长端利率。
但是当增长预期、通胀预期上升时,美国国债市场便可能孕育麻烦,甚至动荡。由于几乎所有银行、保险公司均在投资组合中大量持有国债,国债一旦出事,便可能产生数倍于雷曼倒闭时的震撼。美元因此可能会重挫,长期利率可能会飙升,经济会掉入“硬着陆”深渊。
这是一个尴尬的经济逻辑。为了压制长端利率,需要不断拓展量宽规模;而这又可能加深市场疑虑,促使投资者加快逃离美元,最后利率再度升高,需要更大规模“量宽”来压制。尽管是“饮鸩止渴”,美国在找到靠经济增长的正向效果来冲销债务的方式前,说老实话,恐怕也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
那些执迷不悟、认为世界能避免“大通胀”宿命的人,事实只会一次又一次让他们失望。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新兴经济体因高通胀而“硬着陆”发生的可能性,要显著大于西方国家债务崩溃的危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西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