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吃饱。后来吃饱不成为问题了,自是希望能够吃好。正当我们踌躇满志想方设法怎样才能吃好的时候,才发觉我们被“忽悠”了:身处琳琅满目的食品当中,我们不仅吃不好,甚至沦落到无食物可吃的境地——
牛奶吃不得,内含三聚青氨;美酒喝不得,勾兑了工业用酒精;面条吃不得,是塑胶做的;馒头吃不得,加了染色剂……假如因此以为,只有加工食品因其加工环节让那些“身体里没有流着道德血液的商家”有机可乘才吃不得,那么,你还是“太天真太傻了”,即使是那些传统观念里的原始农产品,仍然是吃不得——母鸡下的蛋吃不得,只要你不是眼睁睁看着母鸡下蛋然后马上热腾腾地拾到手,你从超市买来的鸡蛋就可能不是鸡生的,而是人生(造)的;猪肉吃不得,因为猪吃了瘦肉精猪肉抹了肉食粉;田地里种出来的玉米、大米吃不得,因为土壤被重金属污染了,玉米内所含的镍和铅、大米内所含的镉严重超标……
于是,出现了一道二难选择题:吃,还是不吃?吃了被毒死,不吃则饿死。当然,我们自是毫不犹豫选择了吃,即使被毒死。因为,饿死是快死,被毒死是慢死,在毒发身亡之前说不准可以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研究出解药呢。只是,谁也不能否定,在解药研发出来之前,我们有些所谓聪明的人类已经秘制出更新更利害的毒药了。
因为食品安全比较于其他方面的问题更直接地牵涉到人的生命,而造成食品不安全的最大原因既然是人之行为,杀一儆百不就一了百了吗?但结果,政府手软了,因为,“经济学家”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因为个别的食品安全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式微不符合经济规律;因为,“专家”在说:食品里的染色剂、三聚青氨、重金属等含量对人体不会造成致命伤害。想想也是:吃了三聚青氯奶粉又不会马上死亡,大不了小孩子的脑袋长大一个码而已;吃了染色馒头,也不见谁中毒入院,可能还延年益寿呢,君不见购买染了色的“高庄馒头”的大部分是老人家吗;吃了有瘦肉精的“双汇牌猪肉”,说不谁还增加人体的瘦肉比例达到减肥之效果呢。看来,“经济学家”是对的,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顾大家而舍小家”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听“专家”的话,更多的猜忌不过是杞人忧天。反过来说,“大家”的担忧是错的,我们全错了!
我们真的错了吗?怎么总有被“忽悠”的感觉?每一次发生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体曝光同时引用专家的“危害说”,消费者义愤填膺的时候政府部门总是及时地高调宣称要严查严惩,消费者同仇敌忾的时候另一派“专家”总是及时地站出来信誓旦旦地说“对人体没有危害”仿如“安民告示”,最后,事件总是“盖棺”而不“定论”,消费者只能“自己看着办”,或者选择饿死也不吃,或者选择慢性自杀地吃着。只是,谁也逃脱不了惶惶然之心!
有人说,食品安全事件体现了行业性麻木之现状——每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恶的东西,行业内部谁都知道恶的存在,但谁都不愿意捅出这个恶,担心因此成为行业内的公敌,而整个社会对物质、私利的狂热追求,令知恶者趋利避害地选择了缄默甚至助纣为虐,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被无情地消解了。
但笔者以为,行业性麻木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整个社会的习惯性麻木:频繁的食品安全事故令消费者“疲于奔命”,加上“专家”的模糊论说,消费者最终可能因为无从选择而麻木应对——吃着并被毒着。此时,我们整个社会就如那只被温水煮着的青蛙,大概离灭亡之路不远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你选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