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被捕激化了“启蒙的艺术”展之争(图)


关于“启蒙的艺术”的争论

艾未未的被捕,进一步激化了德国媒体和文化界对“启蒙的艺术”的争论。德国文化部长要求中国政府释放艾未未,同时表示反对提前结束展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勒则抨击展览是粉饰专制政权。

德国文化部长贝恩德•诺伊曼(Bernd Neumann,基民盟)在4月10日的《星期日图片报》撰文写道:“应该强烈要求中国政府立即释放艾未未,我们必须为此继续加强干预,因为,不能让拘捕作为专制的为所欲为行径继续下去,公开的国际压力会有助益。” 但是,他同时拒绝提前结束“启蒙的艺术”展,认为这个展览倡导宽容和自由,必须利用伴随展览的活动为中国的艺术自由而努力。

撤不撤展成为争论焦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塔米勒•米勒(Herta Müller)对《焦点》杂志表示,她不理解为什么德国人一定要把最好的艺术品提供给国家博物馆这样一个中共政权的“面子工程”,这些艺术品现在成了“一个专制政权宣传秀的粉饰”。

米勒主张对中国当权者采取“果断的路线”:“我认为,这个政权只有被孤立,才会学到一点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民众。专制独裁只有在压力下才会学习。德国目前对中国所做的,恰恰是压力的反面。”

联邦政府人权事务专员马库斯•勒宁(Markus Löning)则主张继续展览,他对《德新社》表示,这个展览正是让中共“最为恼火的事”,“启蒙的思想从实质上就是人权和个体的尊严,恰恰这些我们必须向中国输送。”

主办“启蒙的艺术”展的三大德国博物馆馆长4月9日在《法兰克福汇报》联名发表文章,表示“完全赞成”针对中国当局的批评,但是反对提前撤展。

他们写道:“基于当前的事件关闭在北京的展览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拒绝合作,又将如何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理解力及其民众呢?对博物馆来说,与收藏品来源国也包括与专制的政治制度维持关系,是理所当然的。文化项目不仅是超越边界的,而且也是超越制度的。”

《每日镜报》(4月10日)对西方大博物馆被“中国的巨额市场吸引”提出批评,认为它们“日益以利润为准,将市场优先于道德”。评论写道:“一个得到国家资助保障的机构领导人,如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馆长,附和一个没有法制的暴政制度,就更加糟糕。他必须为艾未未争取自由,他可以将艺术珍品取回来,此外他在北京并不会失去什么。”

无法回避艾未未

《南德意志报》(4月10日)认为,伴随展览的10场沙龙“从而也在政治上具有爆炸性”。在星期六(4月9日)的沙龙上,尽管人们不愿明显地“冒犯中国当权者”,大都回避艾未未这个名字, “可是,艾未未的名字和他被捕的消息总是挥之不去,就像阴影一样出没于克勒惠支的木雕上,穿行于沙龙的所有问候、报告和讨论发言中。”

报道说,“……对话总比不对话好,尽管这次只有60人参加,其中德国人比中国人多。中国人要么害怕了,因为‘启蒙的艺术’已经成为政治事件,要么他们就被警告不要参加沙龙。”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