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日能否“一震泯恩仇”?

 2011-03-16 22:4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日本规模9的地震,可称为世纪大地震,加上海啸与核辐射,真是祸不单行。面对这种大灾难,是人性的最大考验。在共产党长期教育下的一些中国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尽情表演,从10年前的911,到今年的311,虽然有些进步,但是还是没有摆脱缺乏人性的共产党的影响。

对泱泱大国而被迫顾及形象的中国政府来说,从慰问到救援,自然要顾及外交礼节,但是内心里怎么想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是就从表面上看来,那种仇日心态还是可以看得出来。

3月11日清晨7点多,中国渔政船“渔政202”驶入钓鱼岛以北44公里海域,日本海上保安厅立即派出巡逻船拦截,并用无线电发出警告。这是中国渔政船本月第3次驶入该海域,亦是中日飞机、船舰的第5次对峙事件。由于还没有发生地震,这种行动尚可理解。

在地震发生后,中国总理温家宝致电日本首相菅直人,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致以深切慰问,并表示愿向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国防部长梁光烈也致电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对日本地震和海啸死难者表示深切哀悼。梁光烈还说,愿为日方救灾工作提供帮助。中国地震局长陈建民还表示,中方已召集救援队伍,并准备好救援工具及药物,随时预备启程。民航总局局长李家祥表示,中国准备好的救援物资,主要是药物,将运往日本地震灾区,当局还会组织百多人的救援队伍协助救灾。中国文武百官都出场,可谓礼数周到。

3月14日,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人,抵达日本东京羽田机场,随即乘坐日本自卫队直升机,赶往东北沿海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展开搜救工作。报导说,当地有40名山东研习生仍然失踪。可见这次搜救主要是救中国人而不是日本人。

官方的新华社发表的时评说:在一衣带水的中国,感同身受,深切关注友邻日本所蒙受的这次巨大灾难,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评论甚至说,中日两国同属于东方文明之国,“知恩图报”同时流淌在两国善良人们的血液之中。似乎日本人与中国人也是“血浓于水”。这是否意味着,中日两国近来的紧张关系,可以“一震泯恩仇” 呢?

但是这种想法显然太天真了。3月14日的《解放军报》报导:东海舰队近日在东海进行导弹实弹射击演习,其新型轰炸机大编队,向海上远距离目标奔袭,最后以超低空突击成功,导弹全部命中“敌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有领土与开采油田的争议,这里的“敌舰”明白指的是日本军舰。如果这个“近日”是311之后,那是明显趁人之危向日本挑衅,如果那是311之前,却选择这个时候发表,也一样带有挑衅的意味。尤其是这次地震,有报导说,日本损坏了一部分军事设施与装备,使中日军事关系更加敏感。

官方是如此,民间当然更不要说了。网上愤青如同10年前911那样幸灾乐祸,他们除了大肆庆祝,还叫嚣“对于日本这种连狗都不如的民族,根本不需要同情”。虽然这种论调也受到部分网民的谴责,但是中国官方对这种种族主义论调采取纵容的态度,因为一向操纵网路言论的中国政府既没有过滤这些敏感词,也没有像对付异议人士那样把他们抓起来。

而号称中国“首善”的陈光标拿了一百万元人民币去日本赈灾派钱,让插着五星旗的车子在日本来回奔驰,然后发表观感说日本没有义工,人与人之间非常冷漠等等,成为举世赞扬日本人灾难当头优良表现的“异议人士”。这种借灾难来做秀并且往日本泼脏水的做法,简直丧心病狂。

当15人的中国救灾队来到日本时,外务省副大臣伴野丰亲到机场迎接,表示中日关系非常友好。但是日本一些网民则充满不信任,指带来的药品可能是假药,来人可能藉此浑水摸鱼,甚至说可能是来当间谍的。

3 月15日,中国决定撤走部分侨民。中国军方在利比亚大规模撤侨,不隐讳是一场军事演习,会不会也借撤侨踏上日本领海领土做军事演习?看来,即使再来强震震掉钓鱼台与春晓油田,两国恐怕也不可能“一震泯恩仇”。总之,只要共产党还以狭隘民族主义来凝聚内部团结,继续贯彻斗争哲学,则中日关系不可能真正改善。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评论员林保华所做的评论)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RFA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