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分红不容推辞

中国的国有企业越来越赚钱,国有企业的高管和员工的薪酬福利越来越高,这既是人们在生活中的直观感受,也是“两会”上备受关注的议题。

过去的一年,国有企业赚了多少钱?国务院国资委的说法是净利润约8500亿,当然这只是就其管辖的128家央企而言,不包括金融,铁路,教育部门的国企,也不包括地方国企。实际上,2010年中国银行业的净利润很可能超过8000亿,其中大头当然属于国有资本。也就是说,保守估计,仅中央一级的国企去年的税后净收益就在1.5万亿以上。给每个中国人发1000元的红包应该有富余。

不过,国资委测算今年国企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只有645亿元,只是国企利润的一个零头,而且这部分红利,主要用于央企的改革,也就是在国资委部门内消化。这样的做法显然不能让公众满意。

企业对股东分红,天经地义,国有企业也不应例外。但中国的国有企业分红,不仅是履行对股东责任的问题,更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因为国有企业账面上的巨额利润,有国企高管员工的贡献,更是国家权力支持的结果。

独立于官方的天则经济研究所日前发表研究报告认为,若从账面财务数据中还原企业的真实成本,并对政府补贴和因行政垄断所致的超额利润予以扣除,按此测算企业真实绩效,2001年至2008年,中国国有企业没有盈利,平均的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6.2%。也就是说,国企实现的财务利润实际上是行政垄断、财政补贴、融资成本和土地及资源租金优惠换来的。

比研究报告更直观一点,可以这样考虑。中国国企的利润80%以上来自中国本土市场,70%以上来自垄断行业,这样就不难看出国家权力支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了。如果中国的国企都像麦当劳、宝洁、家乐福那样从全球市场赚钱,从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赚钱,那就不能说是国家支持的结果,可惜现实并不如此。

国有企业凭借国家权力支持,获取的利润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税收。这样的税收,不仅没有增进社会公平,还加剧了社会不公。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国有企业效率低而薪酬福利高,在一次分配环节就制造了不平等,即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距。如果国企的利润依然在部门内部循环、分配,而不是回报股东和公众,相当于在二次分配时,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等。

“两会”正在审议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新增部分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然而,国资委等有关方面负责人日前回应代表委员关切时(参见新华社3月7日电“国企红利”蛋糕如何重新切分?)只是强调国有企业分红的困难,如企业消化历史负担和长期发展的需要,对未来如何提高国企分红比例,明确国业的分红目标和责任则语焉不详。

“两会”能否把社会对国企利润的关注,变成现实中对国企分红的约束?这要看会场上为公众利益代言的声音和为部门利益代言的声音,哪个占了上风?

本文留言

作者吴锋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