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2月10日降雪,终结了108天不降水纪录,“迟到”一冬的雪花把古老的北京带入银装素裹的世界,而一张网友天安门广场雪地写“六四”的照片则在网络上流传,引发关注。
在推特(Twitter)上流传的网友天安门广场雪地写“六四”的照片。(图片源于网络)
发生于1989年的“六四”事件在当代中国人心中的分量,或许对一般农村居民甚或大多普通民众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于知识分子,尤其是事件的亲历者而言,六四事件事关重大。期间有很多声音呼吁平反“六四”,但官方的态度则是已有定性。“六四”词汇在大陆是禁忌,目前来说,没有任何有关这一事件的公开的资料或著作。而有大陆网友则想方设法突破这一禁忌,以至于有网友改用“5月35号”代替“六四”。
2010年“六四”21周年之时,《明报》上署名王丹的评论称:“21年过去了,我们要问的是,这样的伤痛已经过去了吗?表面上看,也许是。但是……很多人的内心还是有这样的隐隐的伤痛,它犹如隐没在暗处的血渍,偶尔被阳光照射到,还是会放出惨淡的光华。”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要健康成长,就不能不正视内心的这种伤痛。一日不摆脱这样的内心阴影,一日就不能说我们是一个健康的成熟的民族。所有中国人,都希望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我们可以为之骄傲的国家。但是,如果仅仅发生在21年前的一件重大事件,全世界都知道,只有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能够骄傲得起来吗?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中国吗?如果不是,请你们站出来,大声地告诉全世界。尽管中国政府试图淡化历史,但是,我们不会忘记。”
署名周舵的评论认为,“表面上看,执政当局以‘拖’字诀处理‘六四’遗留问题似乎很有效----当年的当事人除极少数(如本人之辈)外,全都风流云散,沉默的沉默,顺服的顺服了。整个社会对于这个极具震撼性的重大事件全都淡忘了,年轻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六四’这回事。”
“然而,这种以强行封锁信息,和治标不治本的‘裱糊匠’手法处理社会矛盾冲突的治国之道,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社会和改革开放的大局之下无论如何是不可持续的。一旦信息封锁失效,给原本不知情的人们造成的心灵震撼、思想混乱以及对于执政者的信心动摇,都会是极其强烈的。为天下计,为民生计,也为中共自身的长远利益计,这种以‘拖’字诀治国的不作为政治都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了。”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网友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