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的上海,一位男子走过住宅开发区的巨型广告牌。中国模式对GDP单纯的数量追求,靠圈地、盖楼等基本建设转移价值,导致政府投资低效率。(Getty Images)
【看中国记者陆蕊综合报导】中国模式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政府公司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仅可以将土地价格变为负数,还可以压低当地的环境、劳动力、社会保障、劳动保护价格,形成“廉价环境、廉价劳动力优势”、“以资为纲”的法律与政策环境和“政令出不了中南海,法律落不到大地上”的奇特发展格局。
中国模式缘何而成?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孤本的中国模式》(简称《孤本》)提到,中国模式形成的第一历史背景是计划经济和阶级斗争为纲,致使百姓的衣食住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没有保障,农民辛苦一年挣不出口粮。仅文革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让中国经济倒退30年,还不算因打砸抢而造成的文物等无形资产的损失。
第二大背景是户籍制度下的城乡差别,和由此被官方限制住的城市化。多年来,不仅不允许农民向城市转移,而且还强制性的安排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导致农民在荒年、灾难、甚至在丰年因夸大产量而不得不多交公粮的情况下被饿死。同时千万名城市知识青年失去学习、就业、成家以及与父母常聚的权利,成为被耽误了的一代。
第三大背景是穷则思变。改革开放实质上是被穷逼出来的,在上述两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发展经济,把以往通过行政命令禁止下去的再通过政策允许出来。例如,发展市场经济,这正是中国模式的第三大背景。由此产生的早期发展模式主要是靠消耗资源和扩大投资,尤其是因压制消费而积累起来的对衣食住行的强烈需求,导致了各项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业的发展。
第四大背景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和公民权利被逐渐释放出来,而消费需求随着社会成本的增加百姓收入的递减而无法满足,公民权利促使他们要求合理的“工资回报、土地和房屋价格、公平的社会保障、应有的环境补偿和生命健康保护,这是“中国模式”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必将终结中国模式本身。
中国模式的特点和支撑力量
《孤本》概括道: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政府成为市场要素价格的主要制定者,靠“低要素、低人权”的价格优势,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它的基本力量支撑,就是政府。政府的一切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到后期,则是以经济建设和“维稳”为中心。这个发展态势,必然形成政府和百姓、公民权利和公共权力、官与民之间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乃至于不得不通过“维稳”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顺利进行”。
中国模式的瓦解
政治主导经济的结果是经济为了政绩需要而发展,经济发展随着政策变化而动荡,政策随着经济的动荡而变化与摇摆不定。政府指导经济这只看得见的手总想指挥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不但指挥不灵,还阻挡看不见的手正常发挥作用,给经济的自由发展带来了难度。
对政绩的追求表现在经济上,数量成了发展的焦点,效率成了奢侈的话题,决定了中国模式只能是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对GDP单纯的数量追求,只能靠圈地、盖楼这些基本建设来转移价值,创造不出新的社会资源,导致政府投资的低效率。特别是政绩工程的建设,造成资源的过多消耗与浪费,“鬼城、幽灵城市”不断出现。同时,也导致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世界工厂优势不再。再加上政治腐败造成的社会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这是中国模式瓦解的另一种危机所在。政府这只若隐若现的手成了自食其言的瞎指挥,中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象这样的模式,想不崩溃也难为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