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什么是中国经济的隐忧? (图)

作者:彼得•塔斯克  2011-01-18 13:1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哪个国家以最佳状态渡过了此次全球信贷危机?正如据说周恩来在谈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时所说的那句话一样:现在做出判断还为时过早。那种认为中国是大赢家、而美国和七国集团(G7)其它国家是大输家的仓促结论,目前看上去已令人生疑。

不错,中国持续实现了高速增长,而许多负债累累的西方经济体一直步履维艰。因此,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场金融资本“海啸”已向东方汹涌奔流,同时尽管中国在诺贝尔和平奖及其它外交问题上态度格外强硬,欧洲政客们仍在争抢着(与中国的)贸易交易。

然而,金融市场的状况则大不相同。目前上海股市的点位尚不及历史高点的一半,表现远逊于金砖四国(Bric)的其它三个成员。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自从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元计算,上海股市的总体回报率还不如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英国富时100指数(FTSE 100),甚至是日本的东证指数(Topix)。

其中传递出的讯息相当明确:在全球范围内被熟练兜售的“中国故事”,只不过是“新时代”思维的另一个版本——从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到网络热潮,所有投资癫狂都以这种思维为特征。

经过了长时间令人失望的低迷之后,以目前的市盈率水平来看,中国股票看上去不再那么昂贵。但这或许带有欺骗性。以经过周期性调整的“席勒市盈率” (Shiller PE,使用了10年平均收益)衡量,即便是现在,中国股市也几乎与1929年的美国股市一样昂贵。换言之,目前中国的收益水平很高,可能无法持续。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未来感到担忧。正如我们在本世纪的中国所看到的那样,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大幅上升,表明劳动力收入所占比例大幅下滑,这意味着薪资涨幅未能跟上经济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则明显体现出了另一面:消费的贡献率下滑,而对投资的依赖明显增强。这些趋势持续的时间越长,最终逆转的规模也就越大。

我们此前曾目睹过这一幕——确切地说,是在40年前。上世纪60年代,日本实现了两位数的年度GDP增速,推动因素是政府指导投资流向子弹头列车网络等基础设施项目,并加强重工业发展。在整个60年代,劳动力不断从乡村涌入城市,这压低了薪资水平,并形成了一个盈利能力和投资水平不断上升的良性循环。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劳动力收入占总增加值的60%。在“日本奇迹”的那些年,这一比率降至50%,然后在70年代、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收紧,开始了V型复苏。10年后,该比率飙升并稳定在了68%。这些成绩是要靠奋力争取的。如今处于休眠期的日本工会运动,上世纪70年代时正如火如荼。当时企业利润率受到挤压,以实际价值计算,日本股市10年间裹足不前。

在城市化进程完成之前,员工们能够在这张经济大饼中分得更大的一块吗?在日本,他们做到了。197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仅为53%。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5%,大致相当于日本1964年的水平。不过,众所周知,中国的统计数据不太可靠。据估计,未注册城市移民组成的流动人口在5000万至1.4亿之间。因此,中国的实际城市化率可能已接近日本1970年的水平。

如果中国将重演日本的历史,那么下一阶段将出现劳资冲突和通胀。避免这种后果的最佳途径,是大幅收紧目前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这可能会造成经济明显放缓,人民币可能必须大幅升值——这两点都是中国政府最不希望看到的。同时,用巴西财长的话来说,中国对廉价货币的依赖,在引发一场贸易战方面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要走出中国自己钻入的死胡同没有什么好办法。经济再平衡是绝对必要的。对于中国统治者——以及那些认为西方衰落将不可避免、而中国崛起亦无法阻挡的投资者而言,这也是一项充满风险的长期事业。

来源:金融时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