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不限制政府开支通胀将失控(图)
危机四处潜伏
奥巴马政府刚刚通过一项大规模减税法案。法案通过的背景,是美国已拥有巨额财政赤字,同时,国家债务已升至“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美联储不久前又再次强调,要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进行到底。其意图十分明了:只要失业率高、通胀率低,它将继续量化宽松政策。
以前,我曾数次阐明,为什么美国的刺激政策无法带来持久增长。
我不敢肯定,美国经济刺激的支持者是不是相信自己说的话。奥巴马实行新减税政策,其真正意图是促成他在2012年再次当选。
今年的中期选举表明,除非美国失业率显著下降,否则,届时,他竞选连任必将失败。
我认为,美联储的意图是靠通胀解决美国债务问题。
美国的家庭部门需要将其杠杆化措施削减一半,使其恢复正常。如果美国的家庭部门增加储蓄,美国经济将长期疲软,财政收入将持续低迷,政府赤字将失控。美国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如果美联储通过通胀减少杠杆化,美国经济则能摆脱这种命运。
通胀对美国来说是好事,因为外国债权人持有的金融资产相当于美国GDP的近100%。对于外国债权人则正相反。由于持有庞大的美国国债,中国将遭受更加严重的损失。事实上,如果外汇储备价值蒸发,中国将变得非常脆弱,除非其结构性问题得到解决。
不论人们如何看待美国政策的意图和有效性,这些政策将在2011年为中国解决其通胀问题创造良好环境,而不必担心增长放缓。
2010年,中国的名义GDP可能将达到6万亿美元。如果今后10年每年以5%的幅度递增,即保持前10年增幅的一半,2020年,中国的名义GDP将达到15.6万亿美元,足以媲美美国目前的GDP。稳定增长,而非冒险获取最大增长值,符合现在中国的最佳利益。
一些分析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经过极其危险和不平衡的增长期,方能摆脱贫穷。我同意这一观点。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需要在基础设施和提高制造力方面尽可能大力投入。投资效率的传统观点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已实现跨越式增长。如果中国“照直走”,就可以在可预见的未来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
但是,现在还不是中国冒风险保增长的时候。对中国来说,就算增幅为5%也够了。在增长和稳定之间,中国宁可侧重于保守。
大规模金融危机绝不是无心的小错酿成的,往往是由于采取延长经济周期的政策,而又想避免必要的结构改革。
发达国家的根本问题是其“二战”后建立的高成本社会在全球化时代无法持续,因为全球化拉低其劳动收入,使得用于支持福利社会的财政收入也因而下降。格林斯潘采取易于产生泡沫的流动性政策,诱使美国的家庭部门增加债务,维持已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将潜在的结构性问题掩盖了十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由同样的力量引发。
美国正在靠政府发债应对金融危机的后果。一些欧洲国家这么干也有一阵了。当然,美联储能将政府债务货币化,即美国未来不必乞求外界援助来处理其公共债务。但如此大规模地增印钞票,很可能导致美元币值全盘崩溃,步1998年俄罗斯卢布之后尘,因此造成恶性通胀。
虽然恶性通胀有利于美国消除外债,但美元将永远失去其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如此解决问题,对美国来说或许没有好处。
发展中经济体正面临通胀和资产泡沫问题。由于跨国公司希望利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成本差异来套利,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空前的资本量。此外,前者的低利率也引发热钱流入后者。发展中国家产生大大小小的通胀不可避免。
发展中国家的资产泡沫问题更严重。全球化为它们带来繁荣,但并未被其人口平均共享。
那些在发展中国家做着发达国家依然保留的工作的人,享有发达国家的工资。而那些在发展中国家相互竞争者,只能拿第三世界的工资。前者比发达国家的同行生活成本低,因此有大笔积蓄购买资产。这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各国政府都被吸引,并将其作为简单的收入来源。因此,它们使得泡沫越吹越大。
通胀和泡沫尚未使发展中世界产生动荡,是因为美元尚且羸弱,而且涌入的热钱维持其币值。历史上,一旦美元反弹并开始升值,通胀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危机。但即使没有货币危机,通胀也能产生危机。它将侵蚀底层人群的购买力。社会动荡将导致政治危机。
中国必须消除房产泡沫
中国的通胀问题,源于过去10年货币迅速扩张,以资助庞大的房产市场。结果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得以资助其庞大的开支。除非采取措施限制地方政府的开支,否则中国的通胀问题将可能失控。
现在政府承认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通胀。中国加过一次息,并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宣布计划引入价格管制。中国连出重拳,采取超常规措施,是因为中国相信,其经济与别国不同,提高利率等常规手段可能不会奏效,也不一定有必要。中国不愿改变人民币币值,而是愿意调整商品和服务价格,但这一态度到目前并未产生良好的效果。
中国有很多人认为,应该控制货币量而不是价格。价格和数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量化措施奏效,它会大幅降低通胀。任何强大的政府都可以通过限制信贷扩张,压低商品和服务价格,使得量化政策发挥作用。中国政府恰恰就在这样做。
这一政策目前收效甚微。政府去年就曾控制信贷扩张。但是,系统外的信贷扩张,冲销了系统内的信贷紧缩。例如,银行可以将其企业贷款直接出售给他们的储户,收缩其资产负债表,以此达到政府目标。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改变。
近期打击措施不力,公众对政府治理通胀的诚意产生怀疑。这种看法可能会引发广泛恐慌,导致家庭部门囤积大米和食用油。如果老百姓不再持有货币,全面危机将由此展开。
我一直主张提高利率。但这也无法解决通胀问题。加息的目的是为储户维持其财富价值提供补偿。加息可以防止社会动荡。但是,要治理通胀,中国必须解决政府开支问题。除非抑制政府开支,否则通胀率将继续攀升。
有两种方法限制地方政府开支。一是削减其资金来源。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出让土地,征收物业税及银行贷款。最后一个来源正在略微收紧,因为银行已经背负大量政府贷款,而且正在努力收缩。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刺痛地方政府,因为它们借的钱还没花完。
消除房产泡沫对地方政府融资的影响更大。去年,新增房产销售额达到GDP的14%。这笔钱最终都被纳入政府库房。考虑到房产市场高速发展,地方政府将来的期望值更高。它们甚至早就想好了该怎么花这笔钱。
房产市场的收缩量可能达到中国2010年GDP总量的一半。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持有的土地储备可以建设更贵的房产。如果按目前价格出售所有这些房产,货币供应量的需求将迅速扩大,至少将维持过去八年每年20%的增速,即货币供应量将每四年翻一番。在此情况下,通胀失控无可避免。
如果通过限制一般定义下的货币数量,而通过其他渠道留下信用扩张的漏洞,那只是在用货币供应的统计数字玩游戏。它不会改变现实。通胀率将继续攀升,即使政府声称货币增长已经放缓。
只有房价急剧下降,我们才能相信,政府打击通胀是来真的。房价的水平决定地方政府的支出。治理通胀,必须先挤出房产泡沫。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打击通胀就只能是做做样子。
切断对地方政府的拨款,能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太肯定。中国的地方政府非常有势力,足以对国策产生决定性影响,而且能够找到提高收入的新办法。不改革地方政府,中国解决通胀问题是死路一条。
中国是个泱泱大国,而且深受跨国公司青睐,在当今世界已具有诸多优势。国际环境对中国来说十分有利。只有中国自己犯下大错,才会引发危机。
中国有一个强势政府。中国的家庭部门和商业部门都活在政府的影子里。只有政府系统出现故障,才可能导致危机,阻碍经济增长。
对中国而言,政府开支失控的危险既明显又现实。2011年是中国处理这个问题的大好时机。但是,如果中国像以前那样放过类似的机会,而选择放大房产泡沫,2012年,中国的经济将可能硬着陆。这会像上世纪屡次出现的情况一样,使中国偏离发展道路。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谢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