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都被收买了吗?”(图)


中国有关部门为海外设立“孔子学院”的大学提供资金

“研究中国的学者都被收买了吗?”这是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中国经济的穆嘉(Carsten A. Holz)教授2007年4月发表在《远东经济评论》文章的标题。推崇这篇文章的鲁道夫写道:“让穆嘉愤怒的是,他发现在许多专家那里(事实上或许是全部,他没有举一个正面的例子)都缺乏学术研究的核心部分:独立思考、批评性探讨和直言不讳。相反却讨好中国的权力、国家官员和获益者。穆嘉在许多文章中看到故意忽略、甚至美化一党专制的社会现实。”

鲁道夫认为,“尽管这个标题,穆嘉没有进一步探究贿赂,也就是任何给予研究中国的学者直接付款问题。他只是揭示了自由社会的学者是如何迎合一党专制(他们更愿称之为‘威权政府’),以保持在当地观察研究对象的可能性。这对研究中国的学者来说,过去(现在也是)只能与那里的国家机构‘合作’。任何外国人都不得单独在中国调查研究。现在依然如此。否则,要是做点什么,就会很快被归为间谍,被捕、驱逐甚至判处多年徒刑,都不是稀罕事。”

他指出,让德国教授“开心”的通常的“合作伙伴”是:作为“中央政府一个部门”的社会科学院,或者“党中央委员会下设的马列编译局”。“德国高校和学术组织有上百个‘中国合作项目’,每个项目都是这样编织的,因此可以说:独立的德国学者钻进党委书记的羽翼下。他们知道这一点,也采取相应的态度,不要轻易冒犯中国各级的当权者,否则合作也就泡汤。所以,对于正在进行的北京针对奥斯陆的诺贝尔委员会以及同时针对所谓‘不愿让中国崛起’的‘西方’的宣传攻势,事中国研究的德国教授们保持沉默。”

替北京传播“软实力”

文章还指出:“与穆嘉写下其谴责的2007年相比,现在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沉默和美化。如今仅仅在德国,就有一打大学直接从中国的中央政府部门拿钱!这几天,‘来自87个国家的代表’,如新华社报道的那样,聚集在北京,参加‘第4届孔子学院大会’。报道说他们都是响应总部的号召而来。”

“这个‘总部’还有12个德国‘研究所’组织‘中国文化的传播’,总部的名称听起来像党的机关,‘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其网页上的自我介绍自相矛盾:‘非政府机构,教育部下属事业单位’ 。”

文章称,“这个‘领导小组’几年来向12所设立所谓孔子学院的德国大学汇了很多钱。每年10万美元,汉学教授们可以用它经营,比如,柏林自由大学年初发生过,一位中共中央党校的教授介绍党内的‘民主’发展。”

作者最后指出:“……这一切究竟为何?为了传播北京的软实力!研究中国的学者都被收买了吗?看来是这样。对于北京抨击诺贝尔奖委员会,他们的沉默只能这样解释。”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