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物价原来只需“打招呼”

继食用油生产企业“被打招呼”不得涨价后,发改委约谈中粮、古船、五得利、利达等要求面粉企业在明年两会前稳定价格。为弥补企业亏损,国家粮食局将安排企业竞购低价小麦。

“不涨价”是个好消息,至少,对广大百姓来讲,听“不涨价”的新闻比看一路高飘的CPI数值舒服得多。之于现实层面,百姓也是“不涨价”的受益者,习惯穿梭于菜市场的家庭主妇们,也能切实感受到物价的下跌。这都得归功于调控部门的“打招呼式调控物价”之举。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主打平抑物价的12月,我们已是第二次听到“打招呼式调控物价”。前一次是在2日,发改委通过“打招呼”成功限制了“两会”之前的食用油价格。这次,调控范围扩大到了面粉产业。

有上级主管部门“打招呼”,诸属下单位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还是要给面子的;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发改委“打招呼”打的是“两会”的旗帜,不给发改委面子,也得给“两会”面子是吧。看来,这低菜价的日子还是有所保证的,至明年3月份之前,这物价涨的空间是不大了。由是观之,百姓们应该感谢发改委的“打招呼式调控物价”。

只是,“打招呼式的调控”又像给公众的心底埋下了一种担忧。这种担忧,是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具体说来主要有两个问题:其一,“打招呼式调控物价”的效力固然能保持到“两会”之后,但“两会”之后,是否会遭遇到“报复式涨价”,也很难预期。虽然为弥补企业亏损,国家粮食局将安排企业竞购低小麦,但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国家粮食局低价小麦的消失,“报复式涨价”或许真就会不约而至。

其二,“打招呼式调控物价”的调控成本有多少?最终,这些成本的承担者或说买单者又是谁?是粮食局,是发改委?答案都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低价小麦也好,补贴亏损也罢,最终的承担者一定是纳税人。再进一步说,虽然在短期内,公众可以享受到低物价的福利,但长久来看,纳税人一定还会为此付出其他方面的权利代价。

从根本上讲,“打招呼”的方式很像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物。这种调控方式并不是从平抑货币通胀的角度来实现调控,也不是依靠改变供求关系来解决成本与价格之间的比例问题,而是赤裸裸的权力通吃。虽然看似是温柔的打招呼,看似也有优惠政策,看似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调控手段,但这根本不是调控物价的根本之策。一旦时机到来,新一轮的物价飞涨想挡都挡不住。

“打招呼式调控物价”有着令人担忧的“累卵之危”,一旦鸡蛋的数量累加到一定的高度,所有的成果恐怕都会在瞬间成为废墟。将之比喻为在公众的心底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也并不为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王传涛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