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恐慌将损害中国经济 (图)

中国10月份出人意料的通胀涨幅——同比上涨4.4%—— 吓坏了全球股市与大宗商品市场。中国政府宣布了这条令人不快的消息以及抑制价格进一步加速上涨的措施(银行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及可能的价格管制)后,全球投资者便立即开始抛售股票和大宗商品,因为他们预期中国经济增长将显著放缓。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食品、大宗商品和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加剧了通胀的螺旋上升。一些中国分析师甚至指称近期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加剧了价格的上涨。但推动中国的通胀恐慌的,是比不合作的天气更为根本和强大的力量。

首先是中国政府过去七年奉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在此期间,M2货币供应量增长了3倍多。负利率与大规模信贷增长的综合作用,是中国楼市泡沫与广泛通胀压力的最直接致因。除了过剩的流动性,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主要由人口特征所推动)与大宗商品价格,是推高中国通胀的另一个强有力的长期变量。

表面上看,投资者似乎反应过度。10月份的通胀数据确实糟糕,但中国距离价格上涨失控还很遥远。不过,投资者最担心的(而且很有道理),其实是北京方面现在采取的抗击通胀政策措施的附带影响。

显然,随着利率上升及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收紧信贷发放为经济降温,中国的增长将会下滑。但大多数分析师已经预料到中国的增长会减速。就连最看好中国的拥护者们都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年增长率会从现在的10%下降到7%-8%。

更令人担忧的是旨在戳破房地产泡沫的政策。中国过去几年的信贷繁荣,导致了房地产价格非可持续的上涨,工业产能的迅速扩张,地方政府的过度举债。如果北京真的想对抗通胀,那就不只是实施几项价格管制那么简单。

这进而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提高利率,削减银行放贷。你只能想象一下,对于膨胀的楼市以及过度扩张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此类措施会产生何种影响。

不过,这或许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即使政策转变为抑制价格上涨,但中国经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还是会使得房地产泡沫持续存在。即使中国领导人敷衍塞责,采用折中的办法对待通胀的根本原因,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处理。

政治肯定会阻碍这一切得到解决。在共产党准备在未来两年选出新一代领导人之际,北京可能会变得极其反对冒险,热衷于推迟实现经济再平衡所必需的痛苦改革。当然,最终他们将不得不清理烂摊子。但推迟意味着到时候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本文作者为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治学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客座高级研究员。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