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阅读启发孩子的智慧(图)

去年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台湾成大校友、作家龙应台告诉台下学弟妹:廿余年寒窗结束,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站在制度性学习的终点,自主性学习的起点」。

强烈动机与纪律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自主学习、让知识再生,已是现代人面对竞争、不被淘汰的重要技能。当求知路上不再有教室、没有课表、没有考试、不须再拚文凭的时候,更让人体验求知的美好滋味;这需要强烈的动机与纪律。

六十一岁的木雕家吴荣赐,几年前曾是淡江大学中文研究所出名的「阿伯学生」,「同学都笑我,年纪一大把,念完出去已经『无效』了。」

吴荣赐说自己「半世人不识字」,木雕作品常出国展览,他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英国剑桥大学的校长『办桌』请我,我连开口跟他说声谢谢都没办法,实在真『见笑』。」吴荣赐决定发愤读书。

创意幽默多读书

出了校门之后,阅读与网络是接触新知的重要管道。

前清华大学校长刘炯朗说,他对年轻人唯一的忠告是:多读书,所有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意、领导能力、品格、幽默感,都在书里了。

认知学者洪兰也指出,现代脑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阅读可使大脑神经连结绵密,回路活化得深,一个回路运动电位的流动容易激发另一个神经回路,变成「灵光一闪」,想出新点子,或是「举一反三」,能增加创造力。在讲求创新的现代社会,这是一项重要的助力。

但是,「过多的纸笔考试,打坏了学生找书来看的好胃口。」洪兰说。

平凡与拔尖差别

一项调查指出,就算八成的台湾人都认为读书很重要,却有四百五十万台湾人不看书,每周读书的时间只剩二点七二小时,平均每天只花廿三分钟看书。

被年轻人视为偶像的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说,他每天花五小时读书。对照前述调查,「五小时」和「廿三分钟」,或许就是平凡者与创业家的差别。

张忠谋主张:要有计划、有系统、有纪律地读。刘炯朗也说,读书要有计划,有计划才有效率;以自身经验为例,比如他要学习新的基因新知,先弄清楚什么是DNA,再明白干细胞,然后理解科技与伦理间的关系,再研究相关法令。

进入网络时代,「阅读」活动的媒介不再只是纸本书,网络更是信息浩海。只可惜,网络常被污名化,只因大部分人拿网络当杀时间的玩具,或是交网友的联谊所,忽略了网络更是自我教育的利器。

18分钟心灵滋养

创设网络创意网站「大小创意斋」的知名建筑师姚仁禄,早早拥抱网络带来的知识冲击。点开笔记型计算机,他撷取灵光启发的网站包括TED.com,其中收录数百位名人的演讲,「世界上一流的脑袋,用十八分钟讲解最厉害的见解」。

姚仁禄说,不论来者是诺贝尔奖得主、总统,一样十八分钟见真章;不用出国、不用付费,在自己屏幕上就能透过演讲实录,向这些伟大心灵汲取养分,错过岂不可惜?

出版人郝明义在著作「越读者」中,以「第三类文盲」形容那些「不知如何利用『网络』与『书』享用阅读所带来的乐趣与机会」的人;他与读者共勉:「千万不要以为识字、上网,读过大学就没事了」,当人类文明愈高,我们更该在意自己阅读的,是人类智慧菁华,或者糟粕。

信息不代表知识

文化评论家南方朔直言「信息并不代表知识」。他认为,网络上有许多片面的知识,甚至垃圾信息,一天花好几小时在网络上的大有人在,但可能「只是装了一脑袋垃圾」。

南方朔指出,网络媒介当道,朝生暮死的知识太多了,「我们更需要有系统的、恒定的知识价值观」,因为那是稳住人生核心价值的基本功。

学习精进术

多读书:

从小可以培养: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接触书本、陪伴孩子读书,并且和孩子讨论、分享想法,训练他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养成阅读习惯:让孩子选择爱读的书,广泛阅读受益无穷。

多思考:

─读书笔记与评论:阅读之后写下读书笔记或评论,无论认同或批判,都有助于反刍书中义理,并进一步独立思考、与作者对话。

─内观的能力:阅读或安静冥想,都是一种往内思考的内观能力,有助于保持心性的澄明。

涉猎既深且广:

─知识的深度:有计划、有效率、有系统的学习,循序渐进打好知识的蹲马步工夫。

─知识的广度:看起来有用、没有用的都要学习,像海绵般广泛吸收,有一天就会发现,无用之为大用的奥秘。

永续学习的能力:

可以带来知识再生的力量,让我们的一生保持源源不绝的学习动力。起码包括:基本知识与经典文献的涉猎、养成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凡事好奇的心、懂得吸收前人的智慧、能向内观照的安静、以知识和智能作出人生的决策。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