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家高尔基
提起俄国作家高尔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高尔基出身贫苦,幼年丧父,从11岁起便为生计奔波,贫民窟、面包房、码头,是他早年的人生大课堂。面对如此艰难的生活重压,高尔基从未放弃文化学习与精神追求。对于现实的严肃批判和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使他登上了俄国文坛,成为一颗夺目的新星。
正是基于批判现实和向往美好,高尔基受到了列宁等革命者的赞扬和重视。可以说,在改造现实社会这点上,高尔基与俄国革命者们不谋而合。高尔基本人也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高潮大唱赞歌,在当时,我相信这是高尔基心甘情愿的选择。但是,在对于政治的认识上,高尔基浪漫多余冷静,这也是酿成了他最终死于非命惨剧的诱因。
对于一个生于社会底层,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作家,苏联的政治家看到了高尔基巨大的工具性价值。换言之,可以利用他说自己想说又不便说的话,做自己想做而不便作的事。他们采取的手段,是把高尔基“捧”起来。
1928年,在苏共核心层的授意下,一系列精巧的运作开始上演:苏联作协、社会团体、少先队员相继“自发”地给旅居意大利的高尔基写信,请他回国帮助提高苏联人民的文化水平,请他回到衷心爱戴他的苏联人民中间。最后,苏联政府“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向高尔基发出热情诚挚的邀请信,其中还信誓旦旦地承诺:如果高尔基不喜欢苏联冬天的寒冷,可以自由地再去意大利过冬,而费用全由苏联政府资助。
高尔基之所以去意大利定居,是听了列宁生前的劝告。我至今仍无法推测出列宁这个劝告的真实用心,更无法推测列宁是否早就为高尔基的命运担忧;如果真是如此,则我更加钦佩列宁。无论如何,在苏联政府和人民的强大邀请攻势下,高尔基踏上了返苏的归程。
苏联政府和社会各界为高尔基的回国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由斯大林亲自批示,拨给高尔基一幢宽敞的花园洋房和两幢度假休闲别墅。高尔基本人,享受着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相当的待遇;家中所有生活用品,均由政府内务部门全部保障供给。就连高尔基抽的烟,也是专门从埃及进口的。斯大林还亲自出马,经常到高尔基家中做客,喝酒,讨论,朗诵诗歌;与此同时,以高尔基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筑、社区、行政区也相继出笼。这时的高尔基,已经被精心部署的造神运动抬举到了任何同时代作家都难以企及的位置。对此,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他的访苏见闻中也有过描述,据罗曼﹒罗兰的回忆,仅为高尔基一个人服务的工作人员就多达30余人。
于是很自然地,被16管卡丘莎“糖衣炮弹”命中的高尔基,开始回报恩人,回报“国家”和“人民”。从1929年起,斯大林以高尔基为工具,完成了一系列剪除异己、粉饰现实的更大的造神运动。对于高尔基这段耻辱的经历,我不想更多更详细地展示,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读读关于高尔基的传记。我只想举出一个例子:当时,曾有一名人犯从苏联索洛夫劳改营成功越狱,这人逃到英国后,向舆论公开讲述了劳改营虐待犯人的无耻暴行,弄得苏联政府十分难堪。于是,当局想出了一条妙计,指派高尔基去“调查核实”,平息国际舆论。1929年6月20--22日,高尔基核查了该劳改营,其间,他为犯人遭受虐待的惨状流下了同情的泪水。随后,高尔基公开发表文章,说该劳改营“情况是美好的”。
如果高尔基就此沉沦下去,其结果必然就是“御用文人”,那么高尔基也就不成其为高尔基。作为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优秀作家,高尔基的内心深处,仍埋藏着良知与理性,尽管被暂时催眠,但尚未彻底死去。所以,高尔基开始挣扎,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抗争。然而,关进笼子的雄鹰,要飞回湛蓝的天空,又谈何容易。高尔基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拒绝做事。因为拒绝,尽管不能说真话,但至少可以不说假话,不昧良心。在被他拒绝的事情之中,最重要的一件是给斯大林写传记的命令。这是非常艰难的选择,也是危险的举动。对此,斯大林十分不满,但不便立即发作。
1934年12月,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因被诬陷策划了对基洛夫的谋杀而遭到当局逮捕。稍后,高尔基接到苏共中央指示:为《真理报》撰写署名文章谴责个人恐怖。因为在斯大林看来,高尔基的这篇文章,将成为人民作家反对“季诺维也夫分子”的宣言和檄文。高尔基对此十分清醒,他当面予以拒绝。并说:“我不仅要谴责个人恐怖,更要谴责国家恐怖!”不久,高尔基再次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政府兑现承诺发给出国护照,放他去意大利。自然地,他的请求又一次遭到无情的拒绝。
经过将近两年的考验和观察,斯大林清楚地认识到高尔基已经不愿继续充当他的工具。换言之,高尔基已经失去了作为偶像作家的利用价值。更为可怕的是,以高尔基的影响,稍不留意让他在人民中间或者舆论面前公开发表言论,后果不堪设想。对于捧不住而又极具威胁之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咔嚓!于是,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被巧妙地谋杀在医院里,并安排给高尔基治疗的3名医生背上黑锅做了替罪羊。
这样的结局,真可谓一石(死)三鸟(了):斯大林了却心病,高尔基了却痛苦,舆论了却压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真实,潜藏于热血和人心,在某一个适当的时候,总是会昭然于天地。纵观高尔基一生,既有大红大紫,也有大苦大悲,尽管犯过糊涂,最后仍然清醒。与他命运相似的同时代文人,还有来自俄罗斯白桦林的抒情王子叶赛宁。高尔基之死,是极端政治环境中有良知的思想者的共同宿命;尽管宿命,依然可歌可泣。高尔基,一条伟大的俄罗斯汉子!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高尔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