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故乡“莆仙戏”申报世遗

中国现存戏剧中最古老剧种之一,有“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之誉的莆仙戏,正准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莆仙戏教科书的“莆仙戏传统科介”手稿流失民间40多年后,重新现身。

福建莆田市莆仙戏申遗办今天告诉中新社,莆田市政协退休干部余平日前将珍藏多年的“莆仙戏传统科介”手稿捐献给申遗办,希望能够为莆仙戏申遗贡献一份力量。

“莆仙戏传统科介”由现代莆仙戏宗师黄文狄所著。黄文狄是莆田忠门安柄人,是上世纪20-60年代最负盛名的莆仙戏表演艺术家,人称“仙笛”。当年莆田民间素有“仙笛好手工,着手便出笼”的说法,意指黄文狄演技精湛,每演必轰动。

黄文狄为了传承莆仙戏表演艺术,遴选莆仙戏生、旦、靓妆等各角色当家演员,聘请当地著名画家写生绘图,编著成一部图文并茂的“莆仙戏传统科介”。全书18 万字,附图813帧,将莆仙戏所有基本动作、表演绝技一一图解,被誉为莆仙戏“教科书”。

余平说,文革时很乱,他偷偷把3本“莆仙戏传统科介”包起来,带回到莆田黄石老家,放在牛棚底下的墙洞里。

莆田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林金标表示,这3本书很有价值,能看到这么完整的莆仙戏“教科书”,大家心里很高兴;下一步争取将“莆仙戏传统科介”整理出版,为莆仙戏传承发扬“添薪”。

据报导,流传于“妈祖故乡”、中国著名侨乡莆田的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莆田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