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从经济生活的表层看,现在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爆发性的环境危机在各地不断发生,有些地方甚至不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另一个问题则是社会环境恶化,其中最严重的是寻租腐败蔓延和贫富差距扩大。
从经济生活的深层结构看,主要是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投资过度膨胀和消费在GDP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使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大大偏离了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诸如产能过剩、最终需求不足、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过慢、收入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以及外汇存底的大量增加。这造成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本国的贸易条件变差,出口产品贱卖,还搭上了我们自己的资源和环境。
经济结构内外失衡的宏观经济后果是:货币供应过量、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生成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等等。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形势一度十分严峻。经过一年多来“扩需求,保增长”的巨大努力,虽然GDP增速回升,但是上述结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进一步追问原因,我们会发现,根源在于不彻底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保持国有经济原有地位和行政主导大体不变的条件下,实行了一系列变通性制度安排。这虽然造就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但它们并没有及时地被更加正式的法治体制和市场体制取代,而是逐渐固化为一种国家主导型的重商主义式体制。可以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履维艰,结构失衡难以解决,寻租腐败猖獗,贫富差距拉大,是这一体制的必然结果。
最令人忧虑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动力不足。一方面,一些从行政垄断和权力寻租活动中得益的人们,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既有可能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阻碍改革进程,也有可能假借“改革”的名义,强化行政权力的控制和腐败寻租的空间。另一方面,一些改革前旧体制的支持者利用公众对腐败、贫富分化等的不满情绪,用民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说转移目标,把民众的情绪引到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上去。
于是,向我们再次提出中国向何处去——是向少数人专制和大众贫困的旧体制复归,还是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的大问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吴敬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