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忽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人工饲养鱼“冒充江鱼”,中国人已经难以吃到真正的野生江鱼。
很久以前,江河里有很多的鱼。人们要捕捞到江河里的鱼只能用网撒。
如今江河捕捞越来越少
要吃到江河里的鱼,除去网撒外,就是等到旱季的到来,江河之水渐渐退去,水位降低,连通江河的小溪小河逐渐逝去,水小了,水浅了,用最原始的捕捞工具捕捞。
尽管工具原始落后,总能捕捞到很多的鱼。
那时江河里的鱼实在太多了。
旱季将要结束的时候,正是小河小溪水最浅最清的时候,鱼最少的时候,一阵春雷过后,一场春雨过后,江河里的鱼就回游到小河小溪里,繁殖后代。
雨季来了,雨水连绵,江河丰满了,小河小溪丰满了,绿油油的稻田丰满了,这正是鱼儿们繁殖生长的季节。
鱼在江河里生长,在小河小溪里生长,在稻田里生长,等待着旱季的到来,等待着人们的捕捞,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后来炸药出现了,农药出现了,化肥出现了。
竭泽而渔
起初,在江河里放上一炮,鱼多的时候,可以用马车拉,少的时候也有几十斤。
而几年过后,沿江放上几十炮,运气好的话,能炸到几斤鱼,运气坏的话,空手而归。
自从有了农药化肥,水稻田与小溪小河就成了鱼类的地狱,水有毒,鱼喝了水顿时死去,虫豸有毒,鱼吃了虫豸即刻毙命,泥土坚硬,泥鳅黄鳝钻不进去了。
古人批评竭泽而渔,其实竭泽而渔至少还有一些鱼潜藏到泥淖里,不致斩草除根。而人们在炸药炸不到鱼的时候,发明了触鱼器。
自从有了触鱼器,不论多么聪明机灵的鱼都没有藏身之处。
人们背着触鱼器在小溪小河里触鱼,鱼躲在泥沙里,只要带电的触杆在水中一点,可怜的小鱼便从泥沙中翻出,束手就擒,乖乖地落入网兜里。
人们把发电机放在小船上,沿江而下或溯流而上,触杆不停地在水中放电,只要水中有鱼,不论老少,不论雌雄,一律肚皮朝天。
一条小河小溪上,难隔三五天,就能看到触鱼人身影。如此不留余地,鱼儿们还有容身之地吗?还能生殖繁衍吗?能不断子绝孙吗?
产量翻番
鱼塘水库养鱼生长期短而产量高
然而,江河溪流的鱼被赶尽杀绝了,鱼塘水库里的鱼却成倍增加了。
人们到处开挖鱼塘,开始割草养鱼,产量不高,近年普及了饲料养鱼,生长之快,产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江河溪流里的鱼要长大,少说要两三年,如今用饲料喂养,只需几个月。从前一条小河全年的产量,竟不如现在两三亩水面的鱼塘。
鱼产量的翻番比国民经济的翻番要迅速得多,但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就如同饲料鸡身体肥胖,吃起来却味同嚼蜡。
饲料鱼也是如此,看起来鲜光肥壮,十分诱人,但入锅散,入口即化,如同吃树枝柴草一般,没有半点鲜味。
“养殖江鱼”
有钱人最反感饲料鱼,总想吃到江鱼,江河里的鱼,原生态鱼,即使价格是饲料鱼的十几倍,也毫不吝惜。
于是到处的餐馆就打出供应“江鱼”的招牌,招引食客。但江河里原生态鱼确已赶尽杀绝,那餐馆里的“江鱼”又是哪里来的呢?
是从鱼塘水库里逃出来的。雨季降临,大鱼滂沱,江河横溢,鱼塘水满,坝垮堤崩,各种鱼类,呼朋唤友,纷纷外逃,流入沟渠,汇入江河。
它们来到新天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享受着自由的鱼生,然而逃脱不了触鱼器的厄运,它们又被高价卖进餐馆,高价喂进食客的肠胃。
其实它们不是真正的“江鱼”,只是喝了几口江水的“江鱼”。这“江鱼”其实只是在江里喝了一回水洗了一回澡,实际依旧是饲料鱼。
难怪食客们吃着“江鱼”,味道比饲料鱼好不到哪里,远不如从前的味道。
从今往后,人们要吃到原质原味的江鱼,那只能像歌曲里唱的那样:往事只能回味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江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