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忽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人工飼養魚「冒充江魚」,中國人已經難以吃到真正的野生江魚。
很久以前,江河裡有很多的魚。人們要捕撈到江河裡的魚只能用網撒。
如今江河捕撈越來越少
要吃到江河裡的魚,除去網撒外,就是等到旱季的到來,江河之水漸漸退去,水位降低,連通江河的小溪小河逐漸逝去,水小了,水淺了,用最原始的捕撈工具捕撈。
儘管工具原始落後,總能捕撈到很多的魚。
那時江河裡的魚實在太多了。
旱季將要結束的時候,正是小河小溪水最淺最清的時候,魚最少的時候,一陣春雷過後,一場春雨過後,江河裡的魚就回游到小河小溪裡,繁殖後代。
雨季來了,雨水連綿,江河豐滿了,小河小溪豐滿了,綠油油的稻田豐滿了,這正是魚兒們繁殖生長的季節。
魚在江河裡生長,在小河小溪裡生長,在稻田裡生長,等待著旱季的到來,等待著人們的捕撈,年復一年,週而復始。
後來炸藥出現了,農藥出現了,化肥出現了。
竭澤而漁
起初,在江河裡放上一炮,魚多的時候,可以用馬車拉,少的時候也有幾十斤。
而幾年過後,沿江放上幾十炮,運氣好的話,能炸到幾斤魚,運氣壞的話,空手而歸。
自從有了農藥化肥,水稻田與小溪小河就成了魚類的地獄,水有毒,魚喝了水頓時死去,蟲豸有毒,魚吃了蟲豸即刻斃命,泥土堅硬,泥鰍黃鱔鑽不進去了。
古人批評竭澤而漁,其實竭澤而漁至少還有一些魚潛藏到泥淖裡,不致斬草除根。而人們在炸藥炸不到魚的時候,發明瞭觸魚器。
自從有了觸魚器,不論多麼聰明機靈的魚都沒有藏身之處。
人們背著觸魚器在小溪小河裡觸魚,魚躲在泥沙裡,只要帶電的觸桿在水中一點,可憐的小魚便從泥沙中翻出,束手就擒,乖乖地落入網兜裡。
人們把發電機放在小船上,沿江而下或溯流而上,觸桿不停地在水中放電,只要水中有魚,不論老少,不論雌雄,一律肚皮朝天。
一條小河小溪上,難隔三五天,就能看到觸魚人身影。如此不留餘地,魚兒們還有容身之地嗎?還能生殖繁衍嗎?能不斷子絕孫嗎?
產量翻番
魚塘水庫養魚生長期短而產量高
然而,江河溪流的魚被趕盡殺絕了,魚塘水庫裡的魚卻成倍增加了。
人們到處開挖魚塘,開始割草養魚,產量不高,近年普及了飼料養魚,生長之快,產量之高,令人嘆為觀止。
江河溪流裡的魚要長大,少說要兩三年,如今用飼料餵養,只需幾個月。從前一條小河全年的產量,竟不如現在兩三畝水面的魚塘。
魚產量的翻番比國民經濟的翻番要迅速得多,但質量卻在不斷下降,就如同飼料雞身體肥胖,吃起來卻味同嚼蠟。
飼料魚也是如此,看起來鮮光肥壯,十分誘人,但入鍋散,入口即化,如同吃樹枝柴草一般,沒有半點鮮味。
「養殖江魚」
有錢人最反感飼料魚,總想吃到江魚,江河裡的魚,原生態魚,即使價格是飼料魚的十幾倍,也毫不吝惜。
於是到處的餐館就打出供應「江魚」的招牌,招引食客。但江河裡原生態魚確已趕盡殺絕,那餐館裡的「江魚」又是哪裡來的呢?
是從魚塘水庫裡逃出來的。雨季降臨,大魚滂沱,江河橫溢,魚塘水滿,壩垮堤崩,各種魚類,呼朋喚友,紛紛外逃,流入溝渠,匯入江河。
它們來到新天地,呼吸著自由的空氣,享受著自由的魚生,然而逃脫不了觸魚器的厄運,它們又被高價賣進餐館,高價餵進食客的腸胃。
其實它們不是真正的「江魚」,只是喝了幾口江水的「江魚」。這「江魚」其實只是在江裡喝了一回水洗了一回澡,實際依舊是飼料魚。
難怪食客們吃著「江魚」,味道比飼料魚好不到哪裡,遠不如從前的味道。
從今往後,人們要吃到原質原味的江魚,那只能像歌曲裡唱的那樣:往事只能回味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江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