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移民加拿大: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投资移民近日在海内外备受媒体关注。然而,对于他们的海外生活和心路历程,知道的人并不多。以加拿大华人投资移民群体作为切入点,透过鲜活的案例,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投资移民的酸甜苦辣。
“逃离应酬”
“不少人以为我们是在国内骗了大批金钱,外逃到海外逍遥快活。”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先生位于西温哥华的大宅里一直播放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其实我们也很苦,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又不通,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在本地寻找新的机会,结果到处碰壁。我经常听贝多芬的这首曲子,就是激励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
陈今年48岁,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医学院,原在广东做保健品生意。3年前他投资移民加拿大。他决定移民的直接原因,是在国内拉关系、搞应酬把身体搞垮了。
在国内时,陈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请人吃饭、喝酒、桑拿、卡拉OK…… 有时连中午也得喝个酩酊大醉。几年前,终于喝出问题来了,陈胃部大出血,在医院躲了几个月才缓过来。此事对一家人触动颇大,“这样下去,怕是有命挣钱没命花钱”。
到加拿大后,陈用200多万加元置业安家后,立即投入二次创业,成立公司注入中国国内的保健品业务,并成功地在多伦多创业板挂牌上市。不过,由于在进一步注入中国国内业务时,受到国内保健品管理条例收紧的限制,陈在加拿大的上市公司的资产锐减,最后不得不当作空壳公司卖掉。
回想3年多的移民生活,陈先生说,虽然没有赚到钱,但身体却好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多了。“得与失在于你自己怎样看,我觉得移民加拿大,得多于失。”
“一切为了孩子”
与陈先生不同,王太太怂恿丈夫办理投资移民,进而心甘情愿独自“留驻”加拿大,一切都是为了女儿。
5年前,当时还住在上海的王发现一向活泼好动的女儿,在上高一后变得沉默寡言,无心向学。深究之下,原来是女儿在压力下精神崩溃。“我女儿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都表现突出,成绩总是在前三名。我从来没有担心过她的成绩。没想到刚上高一就出问题了。”
王笃信孩子“不能输在起步线上”,所以,从小开始,她就让女儿接受同龄人最超前的教育,课外班是一个接一个,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没有办法,不这样做,你的小孩就会落伍,就没有竞争优势了。”王也知道女儿不喜欢填鸭式教育,但为了不输在“起步线” 上,她也不敢懈怠,直至女儿精神崩溃。
在加拿大的一位大学好友的建议下,王最终决定让丈夫办理投资移民,自己也放弃了在港资房地产公司的高管职位,陪同女儿来到温哥华,入读温市西区的私立名校。女儿活跃好动的性格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施展空间:打球、跳舞、演讲、唱歌、演话剧、练钢琴……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她还向当地一个基金会申请经费,回中国拍摄了一部反映中加教育制度比较的片子,在当地的一个影展上大获好评。去年,她以优异的成绩,申请到多伦多一所大学的奖学金。
女儿的转变令读教育专业出身的王太太深有感触。“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表面上似乎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却扼杀了孩子们身上最可贵的东西。”
“伤心太平洋”
如果说王的女儿是其希望的话,原籍中国东北的张女士来加5年,真是“一无所有”。
今年34岁的张移民加国前曾经拥有一个甜蜜温馨的小家庭。小两口是大学同窗,长相厮守了十几年,感情一直十分稳定。男主人开了个工厂,承接海外订单,生意兴隆,收入颇丰。
当年移民时有两个考虑:国内政策不变,就当出国度假,拿个身份;如果有变,便给自己一条退路,也算有第二个选择。”张回忆道。由于在国内时两人都忙,而且事业刚刚起步,张一直没要孩子,打算移民加拿大后再考虑。
不料,当他们登陆温哥华不久,国内的工厂出现了一些问题,丈夫需要马上赶回去处理。他们的家庭计划也就耽搁下来了。一个月后,丈夫回到温哥华,但工厂的事情仍放心不下,于是不久丈夫又走了;第二次回来是3个月之后,回来之后又要走了;第三次,相隔了半年才回来……
小两口隔着太平洋,靠电话和网络聊天互诉衷肠,开始时每天通话几小时,慢慢地,每天两小时、一小时、半小时、10分钟、5分钟;接着,是两天一次、一周一次;到最后,张半个月也找不到自己的丈夫……
“结局就像电视剧的情节一样,我回到东北,发现在自己家里,丈夫身边躺着的是别的女人……”张女士十分伤心地说。
她最终选择了离婚。现在,日日面对温哥华西区的大屋,张女士常常问自己:“移民到底为了啥?”
“不得不做‘海鸥’”
相对而言,今年35岁的小雷是一位幸福的投资移民。2年前移民温哥华时,雷还是“钻石王老五”。在北京从事餐饮业的他原本没打算在温哥华长呆,然而丘比特之箭射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
雷在英语班上结识了一位东北女孩,两人一见钟情,不久便共结连理,今年初诞下小宝宝。新婚娇妻,新生儿子,令小雷享受到从来没有过的幸福。然而,他却不得不离开温馨的家,因为他必须回北京打理三家连锁餐厅。
“其实我也想过放弃北京的生意,转移到温哥华做回老本行,也做了不少考察和调查。”雷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一念头,“我在北京的餐厅装修高档,如果在温哥华做同一档次的餐厅,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大的投资不用讲,回报也不如北京的高。”
“为了养活妻儿,我不敢冒险。现在北京几间店比较稳定,可以养活老婆孩子。如果将生意全都转移到温哥华来,就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这个能力了。”小雷自此在太平洋两岸做起了“海鸥”,每月往返一次。
“回头太难”
同样是来自北京、移民前从事房地产业的老李,扎根加拿大的决心很大,登陆温哥华两年来就没有离开过,“我就不信在加拿大这么大的国家找不到机会。”
据说李在北京时房地产生意做得很大,开的是“法拉利”跑车,住的是西山别墅。他说,移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北京的别墅睡得不踏实”。“我虽不是公职人员,‘双规’轮不上,但罚个税款什么的,我也吃不消。”
到温哥华后,李没有自己开车,而是以20加元/小时的价钱,请了一位华裔司机开车。两年来,他让司机带着自己到处看地,兼做翻译。他希望在温哥华上一两个房地产项目,而且投资的资金已经准备好了。
然而,“橘逾淮为枳”,同样是从事房地产,北京与温哥华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在北京,做什么事我都轻车熟路,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而在温哥华,我根本不知从何入手,有点老鼠拉龟的感觉。”老李说,在北京只要看准了项目,找人总会拉上关系,有了关系,其他问题都好办了。“在这里,我都不知找谁好。”
给李开车的司机说,李老是拿中国的那一套来套加拿大的事,当然到处碰壁。“我也跟他说了很多次,要调整心态和思路,但恐怕一时半会他很难转过弯来。”
“要过这个坎”
部分投资移民深感自身的不足,决定采取联合起来,优势互补的方式,在加拿大寻找商机。温哥华太平洋远景发展基金会5月1日宣布成立。基金会创办人余磊透露,参与基金会的有上千人,个人资产至少在400万加元(即2400万人民币)以上,拥有上百亿加元身家的也为数不少。
余磊介绍说,基金会是因应投资移民的需要而成立的。“投资移民有其特点,有钱有经验,但语言能力较差、年龄偏大、不熟悉加拿大情况。”基金会根据这些特点,聘请当地的专业人士让投资移民缩短融入主流社会的时间。
“首先是帮助他们将中国国内的贸易延伸到北美,包括注册商标和开拓市场;其次是引进加拿大的技术到中国,尤其是环保科技;第三是从事资本市场运作,投资能源业和在北美市场上融资。”
余磊认为,不少投资移民之所以觉得在加拿大不能施展其才华,是因为他们有退路,经常是 “往前走一步,向后退两步”。“投资移民落地加拿大最痛苦的莫过于失去了特权。”余磊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不少投资移民在中国之所以发展迅速,多多少少是因为拥有这样那样的‘特权’,移民后,一夜间失去了‘特权’,是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如果投资移民能够过了这一道坎,以后的前景就会光明了。”
- 关键字搜索:
-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