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停办 学生无处可去

 2010-06-11 21:5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高考时,风波起。6月1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突然宣告停止办学,数千名学生面临尴尬境界,而此时距离2008年学院首次招生,仅2年时间。

就在数天前,浙江另一民办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则抓住了救命稻草。5月28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公告同意该校出卖一块60亩的土地,以偿还高达 8.2851亿的债务。

两所地处富裕省份浙江的问题高校,一个遭遇撤资,一个被官方特许卖地自救,合作方更是上海财经大学和浙江大学这样的知名学府。在高校疯狂扩张和盲目投资的大环境下,一旦负债过高、资金紧张,这些院校将如何安度危机?

学院突然停办

“今年的招生名单里面,没有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2009级学生沈莹(化名)对记者说,直至6月1日《浙江日报》正式刊登2010年浙江省高校招生简章前,学生们对学院停办之事还一无所知。万分惊讶的学生们当即给班主任和学院领导打电话,得到的答复是:“学院不招生了,停办了。”

好好的学校,怎么说停就停了?剩余的学业要到哪里完成?能不能顺利拿到毕业文凭?沈莹和同学们悸动不安,迫切寻求院方答案。

6月3日晚,部分学生在校园操场上集结,高唱励志歌曲,并燃放鞭炮,施放孔明灯。6月4日凌晨,校方派出一位副院长,召集大昌公司代表及学生干部进行了紧急协商。而大昌方面则声称,合作办学的协议已经终止,目前的校区已经租出去了,学生的去留将由上海财经大学全权负责。

4日中午,学院院长郭羽诞从上海专程赶回并召开座谈会。但由于事发突然,郭院长除强调合法办学有效、承诺08、09级在读学生都能正常获得“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毕业文凭外,未对学院未来处置方法以及学生安置、去留等做出明确答复。

6日,经过紧急磋商,学院管理层达成了初步处理意向:在校学生可转移至上海,由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代为管理,教学档案及师资由上财大负责,住宿在研究生公寓;在读2008、2009级学生毕业时依然发放上海财经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但依然要注明“浙江学院”;此外,尊重部分学生意愿,可按当年高考分数线重新分流到省内其他三本院校就读。

在院方出台处理方案之后,6日当天,1600余名在校学生才正式收到了院方下发的《告全体学生书》,称由于投资方浙江大昌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撤资,学校可能会停止招生和办学。6月8日,在没有通知家长的情况下,学校发放了学生意向征询书,要求学生在“下半年去上海财经大学就读”和“省内高校分流”两个方案中做出最终选择。

记者在获得的这份意向征询书上看到,文件只附有一张浙江省内同批次高校的当年投档分数线,却没有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分流去向学校同意接收生源的证明文书和签章。而9日院方分发给学生的《答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学生问》的书面材料上,虽然对迁址上海后学籍、档案、毕业文凭等诸多细节问题做出了安排和解释,但这份署名为“上海财经大学工作组”的材料文件,同样未加盖任何公章。

但学生及家长们,并不认同上述处置方式。“学校欺骗了我们!大昌为什么要撤资?必须给我们一个交代。”2008级学生家长张先生表示,大昌、上财大在招生时就隐瞒事实真相,给予虚假承诺,侵害了学生们知情权等合法权益。由此,学生家长们不同意未来的毕业证书加注不复存在的“浙江学院”字样,而要求改为上海财经大学其他院系;第二种处理方式改读省内本三院校的安排,也与目前浙江学院本二的资格不符,难以接受。

大昌撤资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可谓从建立之初,就波折不断。

资料显示,学院于2008年5月7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上海财大与浙江大昌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开始合作办学。目前在校生员超过 1600人。

根据《金华日报》的报道,早在2006年7月24日,金华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确定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筹)落户金华,规划面积1000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项目将实行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主体工程将在两年内完成。

2008年2月27日,该学院未经教育部批准先行动工,完成一期投资5.2亿元,实际教育用地1210.17亩,预计在2009年9月正式启用新校区。但直到今天,学生们仍然没能搬进所谓的新校区。

坊间传言,上财浙江学院的停办,与大昌集团资金链紧张等因素存在重要关系。学院投资方浙江大昌教育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浙江大昌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陈锦标。而记者从大昌集团网站看到,大昌集团是金华地区最大的汽车销售商,注册资金1亿元,总资产6亿元,现有十六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七家分支机构及三家外资企业。

记者从学院2009年招生简章得知,学院安排在本科第二批录取招生,每年学费16000元,按1600名在校学生计算,学费总收入仅为2560万元。显然,以大昌集团1亿元的注册资本、6亿元的总资产,要运作10亿元总投资的学院建设,而招生收入又仅仅为数千万元,其捉襟见肘的困境,不言而喻。

6月8日、9日,本报记者多次拨打陈锦标及学院院长郭羽诞的手机,均被转入秘书台,未能就学院停办真实原因作出求证。

此外,大昌集团还涉及1亿元注册资本的虚假验资。据大昌集团小股东胡建平反映,大昌集团的前身是大昌汽车有限公司,后变更为大昌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也从当初的1000万元扩充为6000万元。

最初的大昌汽车公司,是由金华大昌汽车维修中心全体职工和浙江鸿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合资设立的,鸿运公司董事陈锦标受委派担任大昌汽车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后来鸿运公司逐步退出,将股份转让给了陈锦标和其他职工。

就在注册资金从1000万到6000万的数次变更注册中,陈锦标的持股份额也上升至60.5%,其他的汽车维修中心职工的股份变为39.5%。由此胡建平等人认为,陈锦标在工商登记中存在虚假验资的行为,并举报大昌公司虚假注册,侵吞普通职工股份。

2008年11月,浙江省工商部门曾就此责成大昌集团进行整改,给普通股东完善股份登记手续。“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至今未见大昌公司重新登记股份。”胡建平说。

高校债台何解

高校债务风险的化解,确已成当务之急。

无独有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负债风波也引起了外界广泛关注。2010年2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被曝计划出卖校内一块60亩的土地,以解决负债问题。

浙大城市学院组建于1999年,是在浙江电信实业集团下属原“邮电管理学院”基础上建成,目前总资产21亿元,固定资产15.3亿,负债 8.2851亿。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公开回应“卖地还债”问题。他说,由于此举引发极大争议,卖地计划已暂停,“到底如何运作,还要观察观察再说”。

5月28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公告称,“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关于加强省属高校债务管理的通知》精神,杭州市政府拟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通过公开出让方式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减轻债务负担。目前,该地块还在编制规划过程中”。

本报从浙江省发改委获悉,浙江已在控制高校债务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债务状况对急需启动的基建项目分为四类,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分类指导。这四类分别是:债务负担较轻,风险率在50%以下的高校;负债率较高,但能通过老校区腾空、实施土地置换等方式落实资金来源,偿还银行贷款的高校;风险率高于50%,低于80%的,不新增债务或少量增加债务的高校;异地新建校区,建设资金由当地政府负责落实的高校。

目前,浙江省发改委已编制完成《浙江省高等学校投资项目建设规划(2008~2012)》,规划期省(部)属高校新增高校教育用地面积307万平方米、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37万平方米、新增投资估算约93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浙大城市学院是一所公助性质的民办独立学院,土地是由政府无偿划拨的,而其学费却比其他公立高校高得多。现因负债问题变通卖地,这种国有资源的部门化侵害了社会公平,更刺痛那些为支持教育的失地农民的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