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总是通缩?

日本经济真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另类。在全球许多经济体出现通胀压力、少部分经济体通胀和通缩风险相当之时,日本已经提前进入了通缩。从2009年2月,日本全国的CPI年率就已成为负数,至今已连续14个月。衡量去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也是从2009年2月起连续至今呈现负数。

如果看历史数据,实际上日本从1997年以来就陷入了长期的通缩。虽然在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日本一度改变了持续通缩的局面,但是之后再次进入核心物价指数持续下滑的局面。而在这十几年间,全球的多数经济体的物价是上升的。

更与众不同的是,日本的现象也不大符合经济常识和传统经济理论。因为在2000年以后,由于日本已抵达零利率区间,利率工具已被穷尽,所以日本央行改用数量工具,启动“定量宽松”的办法来避免通缩。按照经济学常识和理论,零利率加上海量的货币发放,必然造成通胀。但事实上日本居然在长期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陷入了持续通缩的状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日本的状况呢?

谈及日本时,人们喜欢用“失去的十年”或者是“失去的二十年”来作概括。而为何会这样,人们往往以“广场协议”来一言以蔽之。但根据历史数据我们发现,1985年9月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后,日元的汇率确实从215附近一直上涨至1995年的80附近,可实际上日本从广场协议签署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基本上维持着顺差地位,而且平均顺差额也没有明显下降。同时,日本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是1990年以后的事情,离广场协议签署已是好几年了,而日本通缩的出现更是广场协议签署12年以后的事情。同样,德国也签署了广场协议,德国马克和以后的欧元兑美元也是升值的,但是德国并没有出现日本那样的情况。

因此,对于日本长期陷入通缩的原因,还得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根据常识,消费物价长期陷入萎靡状态,应该是对应于消费萎缩,也就是需求不足。一般认为日本的消费低迷源于日本的老龄化、国土狭小人口不足、储蓄率高等。这些因素对于日本消费不振的影响可能确实存在,但是说服力不强。因为日本的民间消费率并不低,而最终消费比例近些年一直超过70%,且日本人口是美国的40%,所以日本人的消费不能算是低迷。

如果我们从经济机构上去看,也许会得到一些启示。日本自1984年以后,一直是稳定的出口国。从1984年到2008年7月,平均每月日本的贸易余额是6642亿日元。因此,在这20多年里,日本是个贸易大国。实际上日本确实是靠海外市场的需求来发展经济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出口大国自然隐含着国内的消费不振呢?由于日本的最终消费率并不低,因此可能是贸易立国的国策,使其因为出口大国的原因而压制了国内的需求,导致了国内物价指数的逐级下滑。

同样的,出口大国,也可以认为必然隐含着最终导致强势货币。由于美国长期以来是日本的第一出口目的地国家,那么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对于日本具有重要性。所以,日本对于美国的长期大量出口,隐含的结果就是日元兑美元必然强势。由于日元是自由浮动汇率,我们发现这种隐含的结果就变成了显性的。从1985年以来,日元兑美元升值了200%以上。由于日本是个原材料贫乏的国家,巨大的出口也对应着巨大的进口,因此,日元的长期巨大升值,必然导致进口输入物价指数走低,进而压制日本国内的物价。

所以,按照这个思维,日本的通缩,也许可以从贸易结构上找到原因,即日本的出口大国的地位导致了其长期的通缩,或者至少是导致日本长期通缩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日本要改变长期的通缩直至长期衰退的局面,就必须放弃出口大国的追求,改变倚重外需的局面。

本文留言

作者陈东海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