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共产主义的兴衰构成了二十世纪最触目惊心的一页,而这段历史显然又是与马克思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虽说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了共产主义思想,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则公认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诞生后,马克思和他的信徒们依此组建了共产党,由此开启了历经兴衰起落,至今已奄奄一息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可见,马克思与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党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正因为如此,研究马克思乃是研究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党,研究整个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了解和弄懂了马克思也就掌握了一把解读共产主义运动的钥匙。
然而一直以来,在共产党当权的各个国家,马克思无一例外地都被刻意美化成了一尊完美无瑕,供人们顶礼膜拜的神,而其真实的形象则鲜为人知。即便到今天,这个精心营造的神话仍被许多人信以为真。在他们看来,尽管斯大林、毛泽东干了不少坏事,但马克思还是伟大的。这也是他们不能从根本上认清共产党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真实的马克思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否真的象党文化所宣传的那样完美无瑕?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事实吧。
专制的马克思
——鲜为人知的马克思之一
马克思把世界当成了他的领地。
——威廉•布兰察德
在位于欧洲中部的摩泽尔河谷的一端,坐落着德国最古老的城市特利尔。这座小城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风景秀丽,以盛产葡萄闻名世界。
1818年5月5日,当地法律顾问亨利希•马克思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个孩子,他就是后来被称为共产主义创始人的卡尔•马克思。
美国学者威廉•布兰察德教授以研究“革命者”的心理著称,对马克思的个性有相当精辟的分析,他认为“马克思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支配性的个性。”(1)换句话说,马克思是个性格很专制的人。事实确乎如此。
一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和事物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控制欲。如同对食物和性的欲望一样,控制欲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需要,在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事实上,我们随时都在用各种方式满足着自己的控制欲。每个人都希望控制更多的东西,因为这种控制能力会给生存和繁衍带来更大的优势。
至于人们想要控制的对象,则是形形色色的,既包括人类社会,也包括自然界;可以是现实的物质世界,也可以是虚幻的精神世界;不仅存在于个人,而且存在于群体,包括国家、民族、种族;不但涉及政治,还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控制的层次也各不相同,大则一个国家,一个公司,小则一个家庭,一个人,甚至只针对自己。
控制欲虽然人人都有,但这种欲望的大小强弱在不同个体的身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往往从童年起就开始显露出来了。马克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马克思的父母一共生了九个孩子,除了马克思,最终只活下来三个,一个是马克思的姐姐,另外两个是他的妹妹。据英语世界著名的马克思研究者戴维•麦克莱伦先生介绍,关于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人们所知甚少,其中大部分来自他的这些姐妹们。正是她们曾告诉马克思的小女儿爱琳娜,童年时的马克思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利尔的马库斯山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2)
来自姐妹们的这个共同印象表明,马克思从童年起就是一个性格专制,爱控制人的人——无论是把自己的姐妹当做马来“驱赶”,坚持让她们吃自己用脏兮兮的生面团做成的和用更脏的手拿着的“蛋糕”,还是被她们称作“暴君”,都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然,由于年纪小,生活的圈子仅仅局限在家庭,马克思那时的控制欲还缺乏广阔的表现空间,只能显露在他与姐妹们的关系中。尽管如此,它却构成了马克思个性发展的源头之一。
跨入青春期后,因为内心世界的日渐丰富和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马克思的控制欲也随之变得日趋明显和强烈。这在他大学时代创作的《海上船夫歌》中表现得相当显眼。诗中写道:
你们尽可戏耍,尽可喧闹,
尽可在我船边汹涌咆哮,
你们必须把船儿载向目标,
你们要顺从地为我效劳。
------- -------
我击打你们的脊背,
我压倒你们的狂啸,
我的努力定会成功,
我终将制服脚下的巨涛。
随后你们就波平如镜,
映照蓝天和白云,
你们就会约束自己的波浪,
保护我免遭厄运。(3)
诗中的“你们”指大海,象征着马克思面对的现实世界,而“我”则指船夫,实际也是马克思的自况。马克思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很明显:现实世界像大海一样,经常“汹涌咆哮”,“暴跳如雷”,充满了恐怖和凶险。在“我还十分幼小”的时候,它的“波涛”就吞咽了“我的小兄弟”。不过这丝毫没有吓倒“我”。“我”不但要为死去的兄弟复仇,而且要“击打”大海的“脊背”,“压倒”大海的“狂啸”,总之,“我终将制服脚下的巨涛”,让大海“把船儿载向目标”,“顺从地为我效劳”。可见,马克思此时想要控制的对象已经远远超出童年的范围了。
二
马克思共有3个女儿,小女儿叫爱琳娜。马克思一度曾对她与男友的交往进行过相当粗暴的干涉。这件事足以表明,马克思对待儿女并不像他的崇拜者们描绘得那么开明,也有专制的一面,在这一点上他的控制欲也是显而易见的。
据戴维•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传》中记述,爱琳娜曾深深依恋着法国新闻记者普罗斯比尔•奥利维耶•利沙加勒。此人是巴黎公社的一名活跃成员,曾单独一人保卫了最后一道需要守住的街垒,但他不拥护任何一个政治思想派别,在思想上有着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马克思不喜欢爱琳娜和他结合,拒绝提到任何“订婚”的事。
更出格的是,在爱琳娜和利沙加勒订婚后,马克思竟然禁止女儿见自己的未婚夫。爱琳娜不敢公开反抗,只好哀求马克思:“我想知道,亲爱的摩尔,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再见到他。见不到他,这是多么痛苦。我一直在尽我最大的努力忍耐,但非常困难。我感到我不能再支持多久了。——我不期盼你说他能够到这里来——我甚至不应该奢望,但我不能偶尔和他一起散会步吗?你让我和吴亭,和弗兰克尔一起出去,为什么不能和他?而且看到我们在一起,没有人会惊奇,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我们订婚了……
“当我在布赖顿病得非常厉害的时候(在我一天晕倒两三次的那一周里),他来看我,每次都让我更坚强、更快乐,也更能担当起我肩膀上的沉重负担。我这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尽管我尽了所有的努力去快乐起来,可是我开始感到如此地悲苦。我可能(活不了)更长时间了。——相信我,亲爱的摩尔,如果我偶尔可以见到他,这对我将比安德森夫人开的所有的药方加在一起都更有益处——由于经历过,我知道。”(4)
显然,一个真正开明的父亲,即使对女儿的恋爱和婚事有不同的看法,也决不会如此粗暴行事。只有典型的专制家长才会干出这种蛮横无理的事。
(未完)
- 关键字搜索:
- 专制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