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还是殖民地的时候,英国人修建了罗湖,把资本主义的香港和共产主义的大陆隔离开来。
每一年,数千万人通过罗湖口岸进出大陆和香港。香港还是殖民地的时候,英国人修建了罗湖,把资本主义的香港和共产主义的大陆隔离开来。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给中国。BBC记者白麦克发现,13年过去了,罗湖仍然是条分界线,两边的社会,差别依然很大。
世界上有许多非凡的旅程。这样的旅程,目的并不仅仅是从甲地前往乙地,通过旅程,也能领略沿途各地的隐秘和真相。不管是驱车、乘坐火车穿越大陆,还是踏着朝圣者的足迹漫游,非凡的旅程,恐怕没有几个短暂到只有几百米。
把大陆和香港隔开的深圳罗湖口岸却是个例外。如果没有护照和安检的话,这段旅程步行不过只需要几分钟。
沿途的风景也不值得浪费笔墨来描述。两边的边防检查站都位于又矮又宽、外表丑陋的水泥建筑物中,连通两岸的桥下,涌动着浑浊的河水。
但是,这仍然是一个非凡的旅程。因为,我们可以感受出口岸两边的区别。
“不同的身份”
每天都有多达三十万人穿越罗湖。洪贝迪(音译,Betty Hong)在香港这边的检查站工作,从早到晚目睹着人潮涌动。在有些人的眼里,洪女士的工作肯定显得既单调、又枯燥,但是,洪女士却不这么看。她很自豪地告诉我说,她努力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在三十分钟之内过关。
从某些方面来看,罗湖和世界各地的很多口岸并没有区别。比如说,口岸两边商品交易很红火。
在大陆这一边,青年男子骑着自行车穿梭往来。自行车的后架上安着三合板。三合板上堆放着小山一样的商品,有些是刚从香港买进要带回大陆的,有些目的地是香港。口岸的两边,都开有供游客利用进出境前的最后一个机会购买礼品和纪念品的小商店。
但是,即便您没有特别敏锐的目光,仍然可以看到,口岸两边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别显示着,大陆和香港是用不同的规章、不同的理念来管辖的。
罗湖两边,人们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北京把北方普通话指定为官方语言,以此作为统一广大中国的一个工具。
在深圳这边,报纸上充满了根据北京定调的重复宣传。但是,间隔不远的香港,读者可以看到没有经过当局审查、更广泛的新闻报道。像英国的《金融时报》一类的刊物,随便就可以买得到。
另外,你马上就会注意到,香港与外面的世界连接更紧密。在香港一边,不仅有7-11便利店,旅客还可以在星巴克喝杯咖啡喘口气。
罗湖两边,人们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深圳这边的边检官员说普通话。北京当局把北方通用的普通话指定为官方语言,以此作为统一广大中国的一个工具。
但是在香港这边,工作人员说方言----广东话,显示着他们独特、不同的身份认同。
这些画面看起来断断续续,但却表明,香港仍然与中国其他地区步调不一致。
独特的历史
这一点很真实。香港的“与众不同”,是她独特的历史带来的结果。
在1997年主权移交给中国之前,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由伦敦派去的总督管辖。
中国人的勤劳,加上英国的法制,给香港带来了成功与繁荣。主权移交之后,根据“一国两制”的原则,香港保留了自己的成功“秘方”。
中国把英国赶出了香港,但是,香港保住了自治。这就是香港仍然比大陆更公开、更自由、更国际化的原因。
今天,离开20年之后重返香港的游客大概不会注意到太大的差别。
当然,自从主权移交以来,香港有些方面确实发生了变化。现在,过境的大陆人更多。
我在深圳一家拥挤的餐馆内碰到两名大陆女子。她们刚刚结束了在香港的五日购物游返回大陆。
我们坐在同一张桌子上闲聊。她们狼吞虎咽地赶紧吃完一盘烧鸭饭,小跑着去赶飞机。其中一个女子手上挎着崭新的路易·威登手包。她说,“我们真的很爱香港”。
她们俩人从小就是好朋友,现在都在政府部门作职员。这位拎着名牌包的女子说,香港游给了她们一个宝贵的购物机会。
现在,过境的大陆人更多。
同样的制约
我倒觉得,与从前相比两边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现象更有意思。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来香港。那时候,大陆和香港两边有没有区别,我根本就没考虑。归根结底,香港仍然是英国人的。
香港主权移交的时候,也正是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年月。很多人认为、也希望中国会变得更像香港,更自由、更宽容、更有法制。但是现在,大陆人的权利在很多方面还是受到和以前同样的制约。
在如何管理社会方面,香港和深圳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
通过罗湖口岸这段短短的旅程,香港和大陆的差别,一目了然。
- 关键字搜索:
- 依旧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