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京办经常被视为腐败的藏身之地
《瞭望》新闻周刊近日报道说,中国国家主管部门计划在未来的半年内,撤销数千家驻京办事处。
驻京办距今已有60年的历史。最早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的是内蒙古,该办事处设立于1949年3月,当初被称为"内蒙古自治政府驻北平办事处"。
60年后的今天,据不完全统计,除了52家副省级以上机构在京设立办事处外,还有520家市级和5000余家县级驻京办。
随着空中和地面交通网络的大幅改善,互联网和手机等电讯服务的普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开设长期驻京办事处的必要性已经大打折扣。
"跑部钱进"
中国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曾直言不讳地斥责很多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换言之就是地方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到中央各部委跑项目,争资金。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在接受BBC中文网的采访时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初期,他在北京工作时,只有30几家省和直辖市的地方政府驻京办。
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他收到的调研报告显示,各地驻京办已经扩展到几千家。现在,就连乡镇政府和一些中型企业也纷纷开设驻京办。可想其泛滥程度之高已经达到无法容忍的地步。
去年2月初,河南两家驻京联络处联合购买了777瓶总价值为66万余元的"贵州茅台酒",用于招待和向地方企业批发。但随后发现酒味不对,经举报和工商部门的鉴定,这批茅台酒为假酒。
这一消息经媒体曝光后,舆论哗然。驻京办的声誉也随之扫地。
亦官亦商
由于驻京办的运营管理以及财政开支都不透明,缺乏合理监督,使之成为亦官亦商的典范。
大陆作家王晓方曾在他的小说《驻京办主任》中写道:"驻京办是三不管,别人管不着,地方没法管,北京管不了。又开宾馆、酒楼,又办公司……"。
如果你在谷歌地图中搜索关键词"驻京办",迎面而来的是一片片密密麻麻的坐标点,但上面的信息大都是宾馆或餐厅。
由此可见,各地驻京办除履行一些地方与中央政府联络的职能外,基本上已成为集商业、贸易、餐饮、旅游、休闲消遣于一身的大杂烩。
的确,地方驻京办的商业职能转换领人眼花缭乱,从过去的开发票、卖特产发展到了今天驻京办开设的宾馆、公司、娱乐中心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的局面。难怪有网民称驻京办是"腐败色情的温床,仕途贸易的驿站"。
钱权官权
丁学良在分析驻京办泛滥成灾的原因时指出,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看,六四事件后,北京中央政府收权力度加大,收紧财政权就导致了"跑部钱进"的现象;而收紧干部监管考核的权力就促使地方干部把眼睛盯在北京。
而从下向上看,一些乡镇政府和企业,无论从财政还是官本位角度讲,它们与中央政府根本搭不上边。为什么也要设立驻京办呢?
丁学良认为,这与地方官员的腐败分不开。设立乡镇一级驻京办可以为乡镇领导在北京提供一个掩人耳目的消费、享受、经商、做交易的落脚点。
更有甚者,驻京办也使地方官员和机构得以在北京开设一个合法帐户,将地方上的灰色收入或小金库转移到北京,三转两转,资金的控制权就转到了私人手里。
治标不治本
但也有人为驻京办鸣不平。四川省驻京办主任就曾指出,驻京办在招商引资方面有不可取代的功效。《2003年北京工业统计年鉴》也称:各驻京办事处在拉动北京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此,丁学良承认在这些方面驻京办的确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不应夸大,因为这些所谓的贡献是以巨大的成本换来的。
那么,撤销数千家驻京办能否彻底根除这个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亦官亦商"的毒瘤呢?
丁学良说,不能排除这个一刀切的措施会起到一定的效用。但在这些徒有虚名的驻京办销声匿迹半年一年之后,很多代头换面的乔装打扮的驻京办又会浮出水面。
在他看来,在中国凡是牵扯到官员切身利益的事情都不会治本的。因为中国并不是一个法律就能关注官员的体制,也不是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可以管住官僚的体制。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驻京办也许只是中国腐败冰山上的一角,它的废与存并不能左右反腐倡廉的成与败。
- 关键字搜索:
- 驻京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