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之旅 踏莎行(图)

 
草长莺飞的暮春三月,正是游春的大好时光。你在泽畔水湄徜徉,或在山间陌上漫步,入眼的是柳芽的青眼桃花的笑靥,入耳的是溪水的欢歌青鸟的鸣啭,你如果是诗人,也许会言之不足而咏歌之,你即使不会吟诗作赋,也一定会忆起或即兴吟诵古人的有关篇章吧。苏东坡在《次韵杨褒早春》诗中说:"不辞瘦马冲残雪,来听佳人唱《踏莎》。""踏莎",即《踏莎行》,原意指的是春天于郊野踏青,作为词牌,相传是北宋寇准的创制。据说,寇准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他忽然想起唐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作了一首新词,定名为《踏莎行》,此说最早见于北宋释文莹的《湘山野录》。"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萍满汀洲人未归",有人以为这是寇准当时写的《踏莎行》,此说恐怕不对,因为此作乃诗而非词,题名《江南春》,见于寇准的《忠愍公诗集》。如果是词调,则除他之外不见别人填写过。寇准流传至今的词作只有四首,其中一首是《踏莎行》: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屏山半掩馀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寇准这位北宋政坛举足轻重的大政治家,抒写闺情春怨时也一派柔情蜜意,可见宋初词坛吹拂的尽是婉约的风,哪怕是寇准这样的男人中的强者,也无法发出阳刚的呐喊。前人说他创作《踏莎行》这一词牌,是受到唐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的影响,我在《全唐诗》韩翃名下的诗作中寻寻觅觅,疲倦了我的眼睛,却怎么也无法找到这句诗而将其归案。是后来失传?还是文莹误记?这个疑团,不知哪位高手能够破译或是破解。

在以《踏莎行》为词牌的词作中,欧阳修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隽语,晏殊有"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的名句。英风胜概才兼文武的贺铸,也有缠绵悱恻之词:"杨柳回圹,鸳鸯别浦,绿草涨断回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近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不过,和我这个湘人关系更为密切而更能引我遐思远想的,应该是秦观写于湖南郴州题名"郴州旅舍"的那首《踏莎行》了: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绍圣元年(1094),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在哲宗亲政新党复起以后,以"影附苏轼"等罪名,由贬监处州酒税而贬徙湖南郴州,官爵与俸禄一削无余,用今日的语言即是"一风吹"。他的这首《踏莎行》,写的不是称心快意的春日踏青风光,而是个人的远贬之情,谪居之恨。犹记几年前我远去郴州,就是想重温他遗落在那里的诗句,和他作隔代的对话。从郴州市东约二里外的苏仙岭下的山口前行,沿溪水而上不远,"郴州客舍"在竹林青青桃花灼灼中赫然入目。这是一座四面粉墙的方形小小院落,我一脚跨进大门,刹那间恍兮惚兮,仿佛进入了九百年前的宋代。回过神来,却看不到秦学士的踪影,也听不到他的吟哦之声,原来这只是一座仿古建筑。秦观后来不久即逝世于今日广西藤县的藤州,苏轼也早已将秦观此词书于扇面,并且发出过"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长叹息。苏仙岭下一块摩崖石碑上,秦观的词、苏轼为该词所写的跋以及米芾的书法,均镌刻其上,名"三绝碑",为秦观的郴州之旅作历时千年的石证与实证。秦观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真是具有朦胧之美的绝妙好词,生活中如能亲历这种境界,那就不仅是缘分,而且是难得的良缘。九十年代初期一个月夜,我和友人往游湘西的一座有小河穿城而过的古城,站在高岸之上,月色朦胧,雾在合围,两岸的吊脚楼全沦陷了,只剩下睡眼惺忪的灯光,而迷失在雾中的小河正在突围而出,有水声隐隐传递消息。此时,秦观的名句忽然远从宋代不请自来,飞落在边城津渡和我的心头,从此再也不肯飞走。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