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约成于天宝十一年(西元725年)。当时李白与友人岑勳在另一好友元丹丘颍阳山居作客,三人登高饮宴而作。古代朋友相聚不易,与朋友相会,本是人生一大快事。再加上当时李白正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酣饮之后,把积郁心中的情感释放于诗中,文思犹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把诗人的情感挥洒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没什么华丽的词语,却是句句语出惊人。在痛饮高歌后,语气更像小孩一样天真任性:说什么没钱?把你家值钱的东西都拿出来!拿去换了美酒,咱不醉不休,最好醉后永远不醒。为什么呢?为了消这「万古愁」。在这「万古愁」面前,「五花马」、「千金裘」、「千金散尽」、「一饮三百杯」都不算什么了。
时光易逝,如江河入海一去不返;人生苦短,犹如朝暮;生命渺小,更似个无解的悲剧。表面上,好像是感欢人生易老,实则悲歎怀才不遇。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大鹏无法展翅之际,只有抓住片刻的欢乐,以酒解忧,这是李白的悲哀,也是陈王曹植的悲哀:什么事都不能做的时候,宴饮狂歌总行吧?无法改变的现实不得面对,长醉不醒不看不知总行吧?
全诗空间极为壮阔浩大,贯穿全中国自西至东,自天上到海里;时间极为苍茫永恒,小至个人的生死抑郁,大至古来所有圣贤,以至于万古人类共有的情怀。在这样一个横向、纵向、时间延伸到无限的情境中,我们看到诗人的广阔胸襟,万千豪气,凌云之志。在这样一个「无限」之下,人很珍贵的「五花马」「千金裘」、所追求的「钟鼓馔玉」,相比之下,何其渺小!
本诗张力极强。全诗一开始就用极为广阔的时空对比出一个极为渺小的小我,而这个小我又极为无力无奈,不要说对大自然的变化迁移无能为力,就是对自我的人生都无法掌控,道尽千古以来不变的真理。
原本,这也是人人不想接受却也只能接受的真理,是个最深沉的长歎。但我们看到诗写的是长歎,诗人的口气却极为高昂,两个「君不见」,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对著浩大的宇宙自然高呼,我们看到了诗人从诗中透露的个性:面对不可改变的现实,仍想力挽狂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算面对的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他也不轻易甘心妥协。
诗的「力」与「美」在此诞生了,我们在诗中好像看到了一个形象:天地间一个小小的人,用尽一切力气要抵住这一切,而那力道似乎大到穿过薄薄一层纸,打到读者面前来。这是诗的张力,也是诗人的矛盾:明知天命不可违,也想违之。更是诗人的悲哀:如果诗人真是狂妄自大到无知的渺视天地与自然,他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无力感与无奈;诗人清楚的知道这万物兴衰之理,想反抗,但最后同样也只落的「但愿长醉不愿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全诗的内涵并不消沉也不消极,更不是主张及时行乐的思想,而是表达了人最深沉的悲哀。人生为何?谁能自主?既不能自主,唯有痛饮狂歌,这是彻悟人生后的醉语。
诗中意境深沈浑厚,气象不凡,语言却是率真自然,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诗一开始就是两组排比长句,两次「君不见」的呼声对读者点名,直把读者带进作诗的场景,其实是把读者带进诗人心境的场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话,大河西从天上来,东往海里去。一天一地,一东一西,把上下左右的空间都写满了;一来一去,把贯穿古今的时间也道尽了。足见诗人力鼎千钧的鬼斧神工之神笔。只有用这夸张的神笔,才能衬托出天地宇宙时空的浩大,也更能反衬出下两句话:「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天地之大来对比人之渺小与短暂。这两句原本就悲歎人生短促易老,再对比上句黄河之永恒不止,哀歎更为深沉。
上一组长句是对时扩大空间的夸张手法,下一组则是浓缩时间的夸张手法:人生本短,但诗人把人生从青春到衰老的百年过程更缩短为朝暮之间。前句把原本壮阔说的更壮阔,后句把原本暂短说的更暂短。这两句排比长句,具有一种惊心动魄力道和气势,如挟天风海雨,铺天盖地而来,确实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李白这千古长歎,歎出了永恒不变的真理。从「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小我的一生,以至于自古至今所有圣贤豪杰皆有的「万古愁」。这就是为什么这首诗能触动每个人的心弦,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年), 生于西元701年2月8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举家迁居四川绵州。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功立业,报效社稷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然而,永王后来叛变被肃宗所杀,李白也受牵连入狱,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隔年六十二岁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县令李阳冰家中病逝。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的诗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具有开创性,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想像超绝,诗风雄奇豪放,飘逸不群。让人不得不相信他的灵感来源于天上,难怪诗人贺知章称白为「谪仙人」,有「诗仙」之誉,说他是天上掉下来的诗人,实在不为过。
李白曾批评诗歌:「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因此,他的作品明朗自然,一扫六朝以来的浮靡诗风。李白的思想和诗歌皆是盛唐风气的典型代表,同时俱有飞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追求理想的思想情操。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一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同时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追求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在唐代已享有盛名,诗名满天下,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杜甫极为崇拜李白,在他的诗中常对李白有极高的讚誉,称李白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对李白也极为推崇,在《调张籍》写道「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在《石鼓歌》又叹「少陵无人谪仙死」。李白诗歌今存990多首,著有《李太白集》。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永恒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