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有65英里(105公里)的古老水道,号称世界水最多的城市。
中国扬州这几天正要举办运河城市博览会,据说三十来个中国运河城市和十几个其他国家的运河城市都会去人参加。
我对开会,无论是运动会、博览会,还是什么别的会都很难给自己动员出多大激情,但对运河和有运河的城市我却从小就深深迷恋。
现在想来这也许源于隔河观景给人的可望不可即的感觉。河道穿插的城市到哪儿都得绕行,有什么引起好奇的景观不能马上过去看个究竟,从而给想象力留下了空间。
另外,水面上漂行的交通一起一伏,那是神仙的行法:八仙过海就这姿态,要是八仙走路或坐车,故事恐怕早就失传了,因为形象过于平庸,没法荧惑人心。
威尼斯的魅力所在
前几天看一部介绍威尼斯建筑的电视节目,一位建筑师提到那个著名运河城市的又一神妙所在。
威尼斯船夫的歌声闻名世界。
威尼斯船夫的歌声闻名世界。
那就是你所看到的是清一色的人造景观,基本上没有花草树木的点缀,全凭楼宇桥梁的线条和它们承负的历史韵味吸引人。
他顺带解释了这些线条追寻的一项原则,说尽管威尼斯的建筑修盖于不同年代,但16世纪推崇希腊、罗马古典风格的威尼斯建筑大师安德烈·帕拉迪欧(Andrea Palladio,1508-1580)留下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建筑的比例方面。
我从此得知,古希腊人坚信1:1.618的比例具有神妙效益,而罗马人推崇的比例则是1:1.4142。据说希腊的比例看着更雅致,罗马的更壮观,但这尚待留意感受,现在我还不知是否同意。
顺带说一声,1.4142正好是2的平方根,现在A4纸张用的就是这个比例,因此可以反复折叠而比例不变。
人文气息
线条归线条,但对我来说无论中国苏杭和诸如周庄、乌镇的江南水乡,还是欧洲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之类运河交错的城市,迷人之处主要还在于它们的人文气息。
江苏周庄水乡。
这些都是秀丽的地方。但即便建筑丑,只要气氛在,运河也照样让我着迷。
体验这种情趣的一次难忘经历,是20年前在大运河上乘船从苏州去杭州。
记得那条船设施简陋,驶过的风光也有很多地段谈不上秀丽,尽是厂房和堆积的煤炭和工业原料、制品及废物。
但我感到那是一条有机的河流,看到人们在水面和运河畔的生息,并不比修饰成旅游景点的地方乏味。
英国的运河
我在英国也曾见到这样的地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工业化刚刚起步的年间英国兴建了四通八达的运河网络,城市里面和城市之间,特别是工业重镇之间都曾有络绎不绝的运货船只。
英国运河上的窄船时速限制一般在三、四英里,跟人走路速度差不多。
在19世纪中期铁路发展起来之后运河的经营面临相当竞争,有的河段甚至被铁路公司买去,把水排泄之后成为铁路的路基。
但直到1950年代公路交通真正发展起来之前,运河还一直保留着一定的经济作用。
绿色走廊
后来它们有一段时间荒芜失修,随着传统工业的没落逐渐变成了废墟,面临埋没消失的危险。我70年代初来到伦敦时有不少这样的地方。
英国运河上的窄船时速限制一般在三、四英里,跟人走路速度差不多。
近二、三十年来,工业革命的运河却找到了新的地位。许多城间的河段都成为旅游的地方,一家人或一伙朋友可以租条样式古朴但床铺舒适,生活设施俱全的"窄船"(narrow boat)度假三五天甚至两三周,悠闲自得。
过去十年来,伦敦、曼彻斯特等城市里不少运河河段逐渐修起了时髦的公寓住宅,有的是老仓库改建的,更多是新颖的现代设计。
河边昔日拖船的马道,现在则修成行人和自行车共享的散步、遛车的小道,运河边的酒馆餐厅也逐年增多。
作为一个城市人,我对这种发展充满了心理矛盾。看到城市里这种绿色走廊的振兴谁能不赞同?
但是昔日冷清的荒墟也富于诗意,现在越来越难捕捉到那种境界,也怪可惜的。
(鸿冈 2009年9月24日)
- 关键字搜索:
- 文化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