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科举考试趣事多

 2009-08-02 13:5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

一千多年以来,科考为历代皇朝招揽选拔了难以数清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俏然先生所写《科考趣闻》(见六月二十七日「上下古今」版)中,根据史书的记载,讲了两则,笔者觉得很有意思,今不揣冒昧再补充数例。

古代还没有发明照像技术,科考时对考生身分的查验,是靠「文字」描绘的。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学监考,他做事认真,监考时按照名册,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查核非常严格。

名册中将考生有须却不浓密者描写为「微须」,因此,他便把那些长着胡须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门外。

一考生不服据理力争,胡考官怒斥道:「你难道不懂得朱熹注『微,无也』的意思吗?」

该考生并不示弱,也反唇相讥说:「照大人的说法,《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一丝不挂、赤身裸体』经过宋国了!」

满洲镶红旗人鸟尔恭额,任浙江巡抚时,有一年科考,他亲莅书院视考。

正值诸生用饭时间,见大家争先恐后、你抢我夺,感觉斯文扫地,乌巡抚不禁皱眉说道:「好一群老鼠!」

众生一听,面面相觑,其中一生即拟联相讥曰:「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都姓乌。」

前清时,为了体认对人才的重视,曾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要录取三名。某县地处偏僻山区,教育文化非常落后,有一年全县报考的,却只有三人。

考试完毕,主考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来三人中一个抄了题目,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个只抄了试题,什么也没写;第三个考生,干脆连考题也没抄。

主考官无可奈何,只好大笔一挥,把抄了题目并写了「旦去」二字的那位考生,取为第一,并批道:「但观『且去』二字,必定满腹经纶」。

又把抄了试题那位,取为第二,批道:「誊写毫无差错,足见其才可造。」

再把交了白卷那位,列为第三,批曰:「不轻易下笔,可见其行事慎重。」

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政策论后,命题多涉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曰:《项羽拿破仑论》。

诸考生虽皆熟读四书五经,却均不知「拿破仑」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着,岂非知人善用之举哉!......」

科考趣事轶闻很多,流传颇广,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无可稽考,相信有些可能是杜撰捏造的。不过科举考试历经一千多年,有些趣事并不奇怪,若无趣事倒是可怪了,不是吗?



来源:世界日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