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 布仁政于天下 使天下太平(图)

孔子画像

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义简释如下:

【1】格物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2】致知

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3】诚意

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4】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5】修身

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

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7】治国

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解释这句儒家经典,必须先要了解孔子说这句话时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制度。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春秋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个就是立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另一个是继承西周的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就是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盟国的首领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据史书记载,当时有800多个诸侯国。诸侯的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周王室称王、天子。《诗经·小雅·北山》记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诸侯称国,首领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之类。

诸侯之下有家族、宗族,首领叫卿、大夫。如历史上有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具体如下图: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

诸 侯→公 → →→ 国

↓ ↓

家 族→卿、大夫→ →家、宗族

上图对天下、国、家的表述一目了然。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修身养性。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人要饱读诗书、道德高尚、有一技之长。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的家庭。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