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发现,哺乳动物很有可能像人类一样用道德规范约束它们的行为。
道德观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生态学家马克•贝科夫走遍世界各地,观察不同动物的行为,探究它们是否具有公正、同情、互助等"质量"。
贝科夫在新书《荒野正义》中写道,哺乳动物头脑中有道德这根"弦",因此同一族群中,较强大、较富进攻性的成员更倾向于聚在一起。
英国《每日电讯报》23日援引他的话说:"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以为人类有道德观而动物没有。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先前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观察发现,大象不仅会陪伴、照料受伤或生病的同伴,还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同情心。南非一头大象曾于2003年松开铁门闩,摇开羊圈入口帮助羚羊逃跑。
另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把老鼠分为两组,每次给第一组食物,第二组就得承受电击之苦。结果研究人员发现,第一组老鼠宁可不吃食物,也不愿同伴遭受电击。
研究人员曾训练长尾猴把代币投入自动售货机购物。有一只长尾猴因年纪太大,无法把代币投进投币口,同伴就会捡起它掉在地上的代币投进售货机,把食物送给它。
约束性
贝科夫说,动物的道德观有助于它们在群体中规范自身行为。受这些规范约束,群体中的打斗能得到控制,动物们还会互相合作。
狼群等级森严、规矩繁多。狼群玩耍时,头狼为和等级较低的狼融在一起,会有意收敛锋芒,甚至允许同伴咬自己。
如果其中一匹狼咬同伴时不小心太过用力,它会先请求对方原谅再继续游戏。而在土狼群中,玩耍时咬得太狠还"不思悔改"的狼则会被同伴排挤出游戏甚至整个狼群。贝科夫说,如果没有道德观规范它们的行为,这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发生。
研究人员还发现,黑猩猩也有正义感,它们会一起惩罚违反规则的同伴,给予残疾同伴特殊照顾。
吸血蝙蝠觅食时会把食物分给一无所获的同伴。受到恩惠的蝙蝠会"铭记在心",待日后同伴觅食不顺时以食物回赠。贝科夫说,正是这种互惠行为把一群蝙蝠聚集在一起。
遇争议
贝科夫的发现将有助于动物保护组织呼吁人们更人道、仁慈地对待动物。
他的观点在科学界引起争议。一些科学家对动物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复杂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持怀疑态度,但他们承认,很难确定动物完全没有人类的道德质量。
美国埃默里大学灵长类行为学家弗兰斯•德瓦尔说:"我不相信动物有人类一样的道德,像人类一样通过思考分辨对错。更何况人类道德还融合了一系列心理倾向和同情、互惠、合作、和谐等能力。"
贝克夫说:"海豚帮助人类逃出鲨鱼的‘追击',大象帮助羚羊逃出羊圈等事例屡见不鲜。但仍然难以确定是否真的存在穿越物种的同情。"
他说:"(动物)与人类相同,不同‘文化'和种群之间,道德规范方面存在细微差异。道德规范因物种而异,它们不能互相比较或与人类相提并论。"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动物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