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图)

 

唐卡(ThangKa)是刺绣或绘制在布、绸或之上的彩色卷轴划,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划种。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本意有二:一是平坦的意思,一是指政府的诏今,后逐渐演变为专指一种特殊的卷轴书。它携带方便,不易损伤,可随时随地观赏膜拜。

唐卡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诺文化遗址中,可以看到那黑彩绘成的三角折线纹和三角图案,看似原始,却显得粗放豪迈。据藏史记载,二千年前修建的藏区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的墙壁上就绘有壁划。《大昭寺目录》一书记载:「法王(松讚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划了一幅白柱姆女神像。」

如今人们看到的唐卡,也称布划,始兴于佛教传入西藏之后,随著佛教在西藏的弘传,外来文化艺术渗透。唐卡一方面发扬更新原有艺术特色,另一方面吸取汉地或印度、尼泊尔等地之艺术精华,久而久之,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

唐卡与汉地文成公主入藏有著不可分割的关系,当时将纺织及缂丝等生产技术带入西藏。

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不透明的矿物及植物颜料,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动物胶及牛胆汁。这种原料的配方科学,加之西藏高原气候乾燥,所绘就的唐卡即使过上数百 年之久,依然色泽鲜艳,犹如新绘制的艺术佳品。

唐卡内容繁多,表现题材广泛,除宗教外还包括大量的历史和民俗内容,所以唐卡又被称作是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划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其所设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一、佛、菩萨类﹔二、佛转获佛本生故事﹔三、密宗本尊各神﹔四、观音度母类﹔五、护法神、明王类﹔六、上师高僧、大成就者类﹔七、藏族历史及历史人物类﹔八、坛城佛塔类。还有其他如宇宙日月天体运行图、香巴拉图,须弥山图、生死轮回图等。

一幅唐卡的绘制过程是一次积累善业功德和对佛法崇拜的行为。如你或你家里需要供奉一幅唐卡,首先要请活佛占卦,活佛根据你的生辰八字卦出你应供应的佛,菩萨或本尊作为你的主尊以及天界地界应供奉的其他佛、菩萨。你根据活佛所卦出的内容请划师为你绘制,划师在绘制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仪轨要求进行。在过去,绘制唐卡除要求僧人或俗人划师对绘划技法、划理纯熟外,还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颂唸经文,奉献供品或发放布施,上师还通过观修祈请神灵----智慧之神文殊菩萨进入划师的躯体之后,才能进行绘制。如果划的是密宗本尊或护法神,还要根据所划的本尊或护法神进行入密仪式,观修等。对划师 的衣食住行也有严格要求,在绘制期间严禁吃肉、饮酒、吃葱蒜、近女色﹔并要进行沐浴洁身等。还对划师的个人能素质品行有很严格的要求,而后进行精心绘制。 具体绘制唐卡的过程是这样的:根据划面大小,将白布用绳子绷在特制的木框上,涂上一层胶水,与后用胶水和粘土混合成糊状涂在布的两面。待干后,一边用布头沾水涂在布面,一边用光滑的卵石进行打磨,经反复打磨后,布面平整光滑,干后就可以起稿。起稿是必须严格依据划佛像的尺度,藏语称「提康」,意思是线房。 任何佛像或做或立都有相应的造像尺度,如果不按尺度,就不能称其为佛像,也不能开光。起稿一般用烧制的柳木炭条,完成后用淡墨线勾划定稿,然后就著色、分染、勾色线、最后描金。绘制完成后请高僧活佛进行装藏,即在佛像的额、下巴、颈等背面写上「翁」、「啊」、「哞」藏文或梵文明咒,并有各种彩缎进行装裱, 藏语称「故夏」,然后送寺庙内请众僧诵经进行开关柜仪式,使本尊或佛、菩萨附于面上,才算有了灵气,才能成为圣物。一幅唐卡才算完成。另外,由寺庙僧人划师奉命绘制的唐卡,施主为病人康复或家城去世的人进行宗教仪式献给寺庙的唐卡也很多,有的著名寺庙还收藏有皇帝御赐的唐卡,这样日积月累,寺庙就成为唐卡艺术博物馆。

唐卡中众多的佛、菩萨、观音度母、护法神等的形象是有依据的。藏民族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分为五类,称五明。五名又分为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包括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工巧明是指工艺学,根据佛陀身、语、意三者不同的工巧技能形成三种不同的类别。身是指佛的具体形象,身之工巧主要是造像,如佛陀划像,菩萨像及塑、刻、雕、铸等﹔语是指佛的教诲,语的工巧包括佛经的释读、颂唱、刻制经文等﹔意的工巧包括对佛的感受、理解、意念、包括造佛塔等。身之工巧是根据佛陀所现的三身又分为三类,即法身、受用身、变化身进行绘制。唐卡是信徒崇拜的像征物,信徒通过对唐卡佛像的崇拜取得善业功德,因此,只有将佛、菩萨等的形象按照佛经规定的尺寸、比例准确地绘制出来,才会合乎要求。这也是绘制唐卡划最重要的事项,因而也就有了绘制佛、菩萨像的标准: 《佛说造像量度经》、《圣像绘塑法知识源泉》、《身、语、意量度注疏花蔓》等大量有关造像比例的论著对造像进行了严格规范。为了佛、菩萨的形象塑造完美, 还要求按佛经中记载的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作为依据来绘制,这样,佛、菩萨形象就更加完美无缺。

 





本文留言

作者李淑芬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