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专栏】走过现代化——活得要真,还要大(1)
《审视国寨大幼儿》系列

崇尚感觉—感觉至上,表明国寨人质对人生的认知水平还在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人阶段,没达到古希腊、古罗马还有近现代欧美人的水平,更不及中国古代人。人生并不是要否定感觉,而是要提升感觉,为生活拓展超越感觉的空间,在尊重感觉的基础上,过一种有思想视野、有自律素养、有意义的真正的人生。

 

很多女人在生孩子痛不欲生之际嘶喊:我不要活了,下辈子再不做女人了。抱着婴儿在怀中,苍白的脸紧贴红嫩的脸时,乳汁被吮吸由身而心地滋生快慰时,胸脯饱满、身材苗条试穿一件件衣裙时,她们又会美滋滋地说:活着多好,下辈子还要做女人。孔夫子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能就依据类似的观察经验:在感觉中波涛起伏一生的小女子跟平民中的小人一样,因缺少教养而难以相处。

 

感觉化、性情化的生活走向是动物化。但人毕竟和动物有重要区别,其一就是人有思想,能超越感觉具体、直接、狭隘、不确定的局限。人能假设,动物不能。人可以有理想,动物不可以。人之所以为人,全在于能够假设,具有将理想变为知识变为现实的能力。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是其独特的变虚为实、心想事成的创造能力。人是生产文化和创造文明的生物。理性的思想和虔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灵魂。有思想有灵魂的肉体生命,才是是活得有意义的活人。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哲人对人的认识已接近这个认识水平了,但由于缺少市民阶层直露的个体需要,一直模模糊糊的,对人的独特性的看法主要还是一种情感、伦理、政治经验。尽管先哲们对人的认识有很多经典格言,诸如“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等,没能达到希腊苏格拉底“下定义”、柏拉图“理论论”、斯多噶“伦理学”和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思维水平。经验是个人体验的东西,从哲人、圣人到后人,只能在感悟中递减(感性的认识和活法都会这样)。所以至今国人还难以从理性和精神意义上真正肯定人的高贵,才有“好好地过一个没有意义的生活”的简单的幼稚思想。

 

西欧人文主义运动因为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和唯理论哲学,才由古代走向了现代。动物环境主义者或生活唯物主义者的生活方式,在18世纪法国得到唯物主义哲学的充分肯定,但思想、理性和精神却同时在德国和美国高扬,这就超越了文艺复兴对人的理解。后来经过德国辩证唯心主义和美国实用主义的哲学推进,终于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在感性层面互相依存,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目前正在走过。美国的耗散结构论和熵定律世界观就代表着这种趋向,已经走了20多年。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唐子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