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公元三六五年~四二七年)名潜,字符亮,江西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陶侃,官拜大司马,为古之贤者,妇孺皆知。
传说陶侃幼时,有一丁艰,将葬,家中忽失一牛,遇有老父,谓曰:「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言讫不见,侃寻牛得之,自此三世都当过太守。
这或是后人穿凿附会之说,但不可否认,陶家一向是「德风披人」。
李白《将进酒》诗中有句:「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诚然,李白曾自称「臣是酒中仙」,而陶渊明也颇以善饮自炫,陶的好酒与爱菊,留有名声而传千古。
陶渊明所作之饮酒诗一共有二十首,并且在诗前写有序言,说明其好酒来由,又曰:「余闲居寡欢,兼比夜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烛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再词无余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由此可知诗人之好酒,只是在酒中寻诗而自娱,故绝非贪杯之徒,故杜甫所作的《饮中八仙歌》,并未将陶列名其中。
梁朝昭明太子曾为此,在《陶渊明集序》中着墨评论陶的诗是「篇篇有酒」,相较于陶现存的一百三十首诗作中,有大约半数之多,可说虽不中亦不远矣。
其后,唐朝诗人白居易曾仿陶潜体,写了一首诗,其中就有「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之句,此中即已透露出酒是如何使诗人饮后会涌起无限的诗情、诗意与诗兴。
陶渊明身处尘俗,志在出世,他认为出世与入世,仅存乎心灵一念之间,既不必拘泥于外在的环境也不必归隐山林的执论,却屡招来诸多见仁见智的评论。
但以苏轼所言最为中肯:「欲出则出,不以『求』为嫌,欲归则归,不以『高』为炫,诗人之贵『真』也。」
是故陶之诗作名句甚多,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结卢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等等。
陶渊明在生前已为自己写好祭文,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其《挽歌》一诗如下: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明代黄文焕对此有如下的评语:「是非得失之在当身者,荣辱之在后世者,一死则俱不知。而耿耿独明,长留缺饮之恨,生在地上,死在地下,总无别恋,自悲凄凉,自负清楚。」
对陶渊明的「酒」事,指点得十分明彻,但并不引作结尾,令人萦想。
顺便一提,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以酒量惊人的酒豪作为评选,八仙是贺知章、李琎(汝阳王,皇族)、李通之(唐玄宗堂弟,皇族)、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陶渊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