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座 —皇帝宴客的座位表 (图)
明清时代内阁大库档案中,有一件非常特殊的收藏,它既非皇帝颁布天下的诏书,也非内阁各厅房的文书或大臣们上的题奏本章,更不是精致的宫廷绘画,简而言之,它就是一张座位表。但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座位表,而是清代皇帝于紫禁城中等级最高的太和殿,宴请王公大臣八旗将士,以及外国使节的座位表。
表面上看起來毫无特色的座位表,究竟有何重要,我们又要如何去想象皇帝宴会的盛况呢?首先我们必须从太和殿的地位谈起。
太和殿在紫禁城的宫殿群中,有好几个第一:首先它在使用功能上是等级最高的殿宇,其高度与量体也是最大的,而它的屋脊也是紫禁城宫殿群的最高点, 比紫禁城的大门午门门樓还高。
让我们想象自己是古代前往紫禁城觐見中国皇帝的使臣;从永定门进入了北京外城,再穿过正阳门进入北京内城,截至此刻就已经过了兩座大城门,四个门洞。再经过大清门(明代为大明门,民国之后改称中华门,现已不存)穿过千步廊才到了著名的天安门广场,天子宫阙微露于前。过了护城河上的石桥,穿过了天安门才进入了皇城的范围。接下來是一座徒设皇帝宝座,却从无皇帝登臨的端门。接下來又是一大片广场,俗称五凤樓,巍峨的午门就在眼前,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过了午门才算正式进入了紫禁城。
午门之内是另一个宽阔的广场-太和门广场,有五座美麗的拱桥架在蜿蜒而又波光粼粼内金水河上。过了拱桥,兩只活靈活现的青铜狮子,守卫着华麗的太和门,穿过太和门进到了广阔且肃穆的太和殿广场,这就是古代官员朝会时站立的地方。算一算在进到太和殿之前,不知已过了多少大门,几个门洞,几座桥梁。这还是以中轴线直线进行路线來算。而一路走來开开合合的场景,不断上下阶梯的过程,人的心情也不禁随之上下起伏。最后立于太和殿前,仰望这包含台基高达35.05 公尺的庞然大殿,即使是摩天大樓林立的今日,仍不失其雄伟的气势。
就建筑位置而言,太和殿位于外朝三大殿之首,与中和殿、保和殿一起建筑在三层汉白玉砌成的工字型台基上。光是屋顶上的琉璃鸱尾就有3.4 公尺高,重达4300 公斤。明清时代国家最重要的典禮皆在此举行,举凡皇帝即位(或亲政)、大婚、册立皇后、朝会、命将出征等等。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百官也在此向皇帝朝贺,并由皇帝在此设宴款待王公大臣。能够获邀來此殿中參加皇帝的宴会,想必是莫大的光荣。
根据记载,太和殿筵宴的流程是这样的:在筵宴之日,參加宴会的王公大臣必须着朝服排队等候,当禮部奏请皇帝进入太和殿之后,在午门城樓上的钟鼓齐鸣,太和殿前摆设的中和韶樂(皇帝的仪仗樂队)奏「元平之章」,等到皇帝坐上他的金龍宝座之后,音樂才停。接下來鸣静鞭三下,王公大臣向皇帝行一叩首禮,皇帝赐座,然后才开始进茶进酒进馔,并且各有不同的音樂配合。在大宴中特别挑选身手矫捷的侍卫担任舞者,他们身着一品朝服跳庆隆舞,这是和满州人发源地东北地方有关的一种民族舞蹈。
太和殿筵宴是一种禮仪性的宴会,重点不在吃喝,因此在菜色上不見得特别精致。在仪式结束之后,皇帝启驾回宫,与会人员恭送毕,也随之退席,没吃完的食物可以带回家。清初一次太和殿筵宴要开二百一十席,用掉一百只羊,一百瓶酒。干隆四十五年之后缩减为一百九十一席,但仍需羊八十二只,酒八十二瓶。太和殿筵宴是宫廷中最高级的宴会,因此并非所有宴会都能在此举办,像是公主的婚宴就只能在保和殿举行,皇后的生日宴也只是在其所居的宫殿中举办。
这件座次表,其座位數与例行性三大节宴会规制并不吻合,很可能是当时某次特殊宴会所遗留下來的。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能够坐在太和殿内的是三品以上官员,其余人等的席位设在户外的月台和太和殿广场上。令人惊讶的是这次的宴会不仅在太和殿内设座位而已,連太和殿广场都设满席位(外国使节的座席也设在广场上)。不知此宴会是否在冬季举办,若是的话,北京严寒的冬季,经常下雪,受皇帝邀请坐在广场上的官员们,这一顿饭下來,心中不知是苦还是樂呢?
参考数据:
1. 刘毅,《明清宫廷生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2. 王镜轮,《故宫宝卷》,台北,实学社,2003
3. 宇辰编着,《北京皇宫.紫禁城》,北京,人民中国,2000
4. 顾俊,《紫禁城秘录》,台北,木铎,1987
5. 《钦定大清会典》,台北,台湾中文书局
- 关键字搜索:
-
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