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场:修骷髅台以夸耀武功
中国古代有不那么文明的交战惯例是:战胜的一方,将战败阵亡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这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惯例。 《左传》记载:公元前 597 年楚军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晋军,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胜仗,大臣「潘党建」议将晋军阵亡者的尸体堆筑为京观,说:“我听说打败敌军后,要留下纪念物给子孙使他们不忘武功。” 而楚庄王说:“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止戈,力求不再使用兵器。国家用武是为了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做到了这 7 件才可以使子孙不要忘记武功。现在我使两国子弟暴尸野外,是残暴;出动军队威吓诸侯,未能戢兵;暴而不戢,也不能保大。晋国仍然存在,也不算有功。这场战争违背民众意愿,不能说安民;自己无德还和诸侯征战,何以和众?让别国混乱以为自己的荣耀,也不丰财。7 项武德我一项都没有怎么能够让子孙纪念?而且古代圣王是讨伐不敬者,将罪大恶极者筑为京观,是用这种最重的惩罚来警告坏蛋。这场战役中的阵亡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君尽忠,怎么能够将他们筑为京观?”,楚庄王下令将晋军阵亡者妥善埋葬。 在《史记》中这样的记载很多,比如,秦始皇在秦军攻下他少年时曾居住过的邯郸后,就下令将曾经欺侮过他的人全部“坑杀”,又坑 460 多个对他有怨言的儒生。而「项羽」也曾坑杀襄城守军,坑杀新安的 20 多万秦军战俘。 后世的史籍一直都保留这个传统,比如《汉书》记载「王莽」篡汉时将反对他的「刘信」、「翟义」、「赵明」、「霍鸿」等人及其亲属全部“坑杀”,但该书所载的王莽关于诛杀这些人的诏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是要将这些人的尸体堆土,筑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观,上面再树 6 尺高的旗杆,写上【反虏逆贼鲸鲵】。 可见坑或京观、武军实际是一回事,都是指将尸体堆积封土。只是,史学家认为是合乎楚庄王所言的惩治罪大恶极者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将阵亡的敌军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为“京观”;而认为根本是滥杀无辜、或者是屠杀战俘后将尸体堆积封土的就称之为“坑”。 418 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骷髅台”。 隋炀帝征高句丽失败,高句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631 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句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 784 年,军阀「李希烈」叛军进攻蕲春被「李皋」打败,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 936 年,辽国帮助军阀「石敬塘」消灭后唐政权,将后唐皇室成员,以及唐军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以为京观】。 986 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将宋军尸体筑京观。 1410 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 2000 多名战俘【筑京观】。 有关坑的记载就更是史不绝书,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比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 200 年「曹操」与袁绍军在官渡决战曹操险胜,将被迫投降的袁军部队【尽坑之】。而《三国志·魏本纪》就不提这事 ! 258 年「司马昭」攻破「诸葛诞」盘踞的寿春城,俘获东吴援军,有人建议说这批吴军士兵不会真心归降,应“坑”之。司马昭没有同意,只是将这批俘虏迁离边境地区。可见当时仍然习惯对于用不着的俘虏都坑杀。 《晋书·载记》所记载的十六国大乱时期,有关“坑”的记载不胜枚举: 如 310 年,「石勒」攻晋,冠军将军「梁巨」于武德:【坑降卒万余】。 317 年前赵「刘聪」镇压平阳贵族:【坑士众万五千余人,平阳街巷为之空】。 320 年「石虎」击败前赵「刘曜」:【坑士卒一万六千】。 321 年「石勒」“坑”晋军「曹嶷」部的降卒 3 万人。349 年石虎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帝位,小儿子「石冲」战败,【坑其士卒三万余人】,还有大量将战败方战俘尽坑之的记载。 这些坑并非活埋,该书记载 401 年,后秦等长期围攻后凉吕隆占据的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城内缺粮但「吕隆」不准百姓出城,将企图逃出城的百姓【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衢路】。可见该书的坑记载,实际就是将受害者尸体堆积封土的“京观”。 唐太宗征高句丽时:【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 北宋「田况」镇压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后:【坑其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得到朝廷赞赏。但是《宋史·田况传》的评论认为:田况就是因为坑杀降卒导致“无后”。 《明史》记载明初功臣「常遇春」坑杀敌军俘虏,「徐达」阻止不及,以后,徐达得以为全军统帅。 真正把这个传统的交战惯例停止使用的是满清。清朝入关后不再有这样的举动,屠杀结束后就地掩埋尸体,不再堆起来吓唬人。 于是“京观”、“坑”消失於史籍的记载。而一般人则望文生义的把“坑”按照活埋来使用——这在过去也有过,但比较罕见。-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來源: 中华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18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