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大三通”与香港

两岸两会(台北海基会、北京海协会)协商,在万众瞩目下,已在台北完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食品安全等四项协议签署。对两岸关系进展而言,前两项协议较具历史意义,是所谓两岸"大三通"的历史文件,不仅象征已完全消除现存两岸经贸交往的最大障碍,也代表两岸航运近60年始终未能"海空直通"(对飞直航)的问题,已能正式解决。

经初步估计,对两岸人民及企业而言,两岸实施"海空直通",将可省下庞大的时间成本及航运成本,已有专家提出见解,认为每年至少可为台湾节省超过新台币500亿元。事实上,未来两岸"海空直通",除可节省直接的运输成本,对台湾而言,更重要的,乃是其突破很可能被"边缘化"的经济战略意义。

兹以海运业为例,"不绕点"直航每航次可节省数万美元的成本,以目前每年台湾航商经第三地到中国大陆各港口的航次来看,一年约可省下新台币20亿元的成本,未来开放内陆港口,达成江海联运,对货柜航商以及散装航商都是"利多"。

但对一向扮演"中转"的香港而言,却会带来一些冲击,除海运业,以航空客运业为例,依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的资料分析,其每年利润将减少约新台币24亿元,乘客人数减少70万人次,而经香港到大陆或台湾的旅客会减少10%。

在两岸完成签订"大三通"协议后,已有不少香港的传媒报导表示对香港的前景感到忧虑,认为香港将无法继续扮演两岸"中介"的角色,今后难再从中获取"中介"的经济利益。甚至有某大报的社评提出警告,认为"大三通"将对香港经济出现更大的挑战,新的政经形势将推动两岸开展更密切的各项经贸合作领域(包括金融业在内),香港要避免被"边缘化",就必须"从整应对",切勿"慢三拍"。

笔者认为,这些警告是多余的顾虑,两岸"大三通"实施后,通过香港过境的游客及货物的确有所减少,但对香港的整体经济结构层面而言,其损失仍算是小量的额度,若从区域经济的"连动"发展来看,两岸"大三通"有利于扩大区域内的各项经贸能量,反而会令香港市场从中受惠、取得益处。兹举香港金融业为例,相对两岸市场而言,由于仍具区域竞争优势,反而可令业界发挥其更大的市场扩增效应。

香港一向是两岸的"中转"航运中心,对两岸三地的空运业而言,依据此次订立的《两岸空运直航协议》,最大的利基点在于将每周的固定包机,由目前的36航班扩大为108航班,同时开放航点由五个增加为21个,另外新增同意每月60航次的往返货运包机,亦有极大的机会改采"截弯取直"模式,不再绕道香港飞航情报区。

此举看来对香港航空业不利,且因正值当前全球航空业景气疲弱之际,此次两岸空运直航的新协议,无疑仅为两岸的航空业界注入一泉"活水"。对香港而言,其台港"黄金航线"运能,势必因两岸"大三通"而被取代,但仍有"转机"机会。例如台港两地政府可研拟未来两地"黄金航线"转型的配套措施,争取双方对等开放"第五航权",譬如让台湾航空业者可经营经香港至欧洲的热门航线,如香港至伦敦;让香港航空业者可经营台北至北京、上海的热门航线。如此一来,台港联手成为双"中转"地,香港反而可再从中开创新的商机。

根据花旗银行的报告,两岸实施"海空直通"后,估计香港旅游业一年损失将达新台币100亿元,但这只占2008年香港GDP的0.2%旅游业收入,该报告认为,针对两岸"大三通",港人实在不必"杞人忧天",担心香港被"打沉"。

笔者认为,香港依然是台湾的主要海空交通枢纽,两岸"海空直通"将增加两岸三地的经贸"连动",对香港反而有利,香港依然能维持及增强其国际化金融及商贸中心的独特地位。未来,更应融入两岸,并共同走向繁荣。




本文留言

作者陈自创(英国伦敦大学法学博士)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