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 谁是祸首?
图:金融界“聪明的”“工程师”买空卖空游戏,被认为是这波金融恶浪的始作俑者。(Getty Images)
不论天然灾难或人造灾害,灾难发生,究责之声绝不会少。这波全球金融大震荡,欧美央行“损失”惨重,意谓纳税人的钱都被拿去“救灾”了,却连祸首是谁都搞不清楚,遑论追究责任。但资本市场不是老天爷在玩;资本市场是人在玩,总该有人负些责任吧。
美国马利兰大学的莫瑞其教授曾任美国国会和政府的顾问。他认为,金融界“聪明的”“工程师”发明了拆散公司、组装回去然后卖断的买空卖空游戏,名为替企业筹资,实则从中抽取钜额佣金,他们正是这波金融恶浪的始作俑者。
莫瑞其说,这些投资银行业者不直接从事制造业或服务业的生产,只处理这些公司的财务来源,在这个金钱搬运过程中,他们把所有风险都推给“别家银行的同业”或“客户公司”,同业间“互相投资,这样大家的钱都很安全。只有利润,没有风险。”
多爽!他说:“投资银行”业者甚至认为次级房贷——信用较差,因此利率较高的购屋贷款——也是他们获利的途径,利用各银行间的相互贷款与相互转嫁,来个谁也搞不清楚细节的乾坤大挪移,你买我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我买你的公司“结构债”,再将这些“金融商品”拿到市场上,向各种投资人吸金,直到有一天,有人终于醒觉:“嘿,咱们彼此间所交易的东西,根本不值一文。”
到最后,终于有业者要倒闭了,没关系,联准会和各国央行会出面挹注公帑“稳定市场”。莫瑞其对这回事下了个简短的结论:金融工程师们把不值一文的“纸上”金融商品转化为他们口袋里的“实质”金钱后,付帐的就是你我纳税人。
如果发明创造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聪明”“工程师”是莫瑞其教授眼中,这波金融震荡的罪魁祸首,柏克莱加州大学教授莱赫则更进一步确定“贪婪的”“投资银行业者”明知自己向外界推荐的避险基金一点都不避险,甚且即将幻灭,还脸不红气不喘地将风险卖给无知的投资人,他们才是最该负责的人。
根据莱赫教授的描述,这些“贪婪的投资银行业者”自忖,如果他们能够说服某些投资人购买其实不值一文钱的金融商品,这些金融商品也许会“从此稍微值钱些”,届时就会更多人买,只要上钩者众,风险分摊、下放,就万事OK啦!
莱赫把这现象比做一九二零年代末经济大恐慌前夕,银行界像老鼠会般无所不用其极地推销有价证券,让最后一只老鼠承受最大损失的情形。
“当时,财富集中度有如今日,债台高筑有如今日,贪风炽盛有如今日。”泡沫终于在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四日破灭,他说。其实,在整个转嫁过程中,除了个人“实质的钱财”损失,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受损更大。
经济学始祖亚当史密斯强调,资本主义要运转,信赖是重要的基础。莱赫说,当年罗斯福总统鼓励美国人:“除了恐惧,我们没什么好恐惧的”,如今,问题是,金融体系让太多人失望,要恢复大家对体制的信心,不晓得要几十年。
如果要责怪“体制误人”,美国金融体制的掌门人之一,前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葛林斯潘显然是个好对象。着有《葛林斯潘的泡沫:联准会的无知时代》一书的弗雷肯斯坦和知名的投资专家索罗斯就是责怪葛老的代表性人物。
弗雷肯斯坦把葛林斯潘比喻做“又卖酒又做酒测”的人,因为葛林斯潘担任联准会主席期间,就不主张各国央行打击投机,认为“那会使经济成长的速度迟缓下来”,这是葛氏不能接受的。可是,等到“投资公司”的投机行为让公司资产价值大跌,跌到远低于帐面价格之后,葛氏却又不吝于降息拯救它们。
弗雷肯斯坦说,葛林斯潘长期把利率压抑在百分之一“荒谬的低水准”,让银行界完全违反专业逻辑,正是制造房地产泡沫的元凶;此外,葛氏也带头且支持所谓的证券化 ——把未来“希望中”的现金流换成当下“大笔、可用”的现金。葛氏所制造有利于房地产飙升的大环境,没有拼命促进房屋交易的掮客,当然不会那么轻易就制造出房市的泡沫。
美国消费者联盟资深法务代表贾西亚指出,不少房仲业者关切自己的佣金甚于客户的还债能力,只要能够撮合成功一笔交易,让佣金入袋再说,买方债信如何管他去,借得到钱就好——这是未来五年,全美国预计有六百五十万个家庭将因付不出房贷,房子遭到拍卖的主要背景。对美国人来说,“ 自家房子”遭法院拍卖不啻为“美国梦碎”,若他们梦醒之际,发现这一切,竟然是一群金融魔术师耍弄所致,恐怕不只会捶胸顿足吧。
- 关键字搜索:
-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