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美学

小时候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句子,老师说,那是情景的写实。长大后发现这短短十个字里面,有天地的静寂,城市的风貌,「大唐盛世」里,妇女仍须借一点月光在夜里洗衣,盼着征夫归期的生活,以及一瞥之间电闪神会的哲人灵思。 

中国诗经及希腊月神的年代,月就是人类永恒的神话。而从「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天问),到「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珥珥」,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之间,中国诗人实已在仰望俯思之间,因月而发抒了多少情怀,为月发明了灿烂的美学。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是杜甫月下梦见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李白望月而同情很多妇人久久等不到丈夫回来的苦楚。 

「欲上青天揽明月」是李白抒发别离的苦闷。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张若虚站在月下,幻想宇宙日月星辰从何而起,几时才有? 

「西楼望月几回圆」是韦应物盼故友的焦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是对月亮清静孤寂的想象。 

千古的诗情及想象累积成月的美学。人们望月、赏月而想其清静、爱其光华。见其盈虚而悟人世之无常;逢云雾之遮月,而恨天听之蒙蔽;爱明月之圆满而悲亲友之离散,回忆曾经月下欢会而叹今日之落魄。许多悲喜,感慨、家国之思、朋友之谊,一生之浮沉,皆与月之圆缺相牵涉。换言之,在一轮明月之下,人们省思自我,怀念家乡,想象宇宙,默诵诗歌,享受片刻宁静,或陶醉在一片月光之中,忘记今夕何夕。 

今日,也有明月,也有朦胧月,也有中秋,同是那个月亮。难免想,当「台北一片月」,月华洒银于城市时,城市中的人都在做什么?想什么? 

台北的中秋夜,不可能有「万户捣衣声」,但「万户烤肉香」大概是不会缺少的。随着烤肉香,尚有说话声、喧哗声、唱歌声、收音机的声音,手机的响声,狂歌大嚼之后,在沙滩、草地上留下大量垃圾,扬长而去。 

丰衣足食,围座天伦,自然是好事。只是中间缺乏某种清醒,忘了去感知千古明月的美学。未免有憾,有愧月之圆满吧。至少也何妨想起:「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