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农民的一番话 吓我一身冷汗(图)




7月29日一位老农说的话吓出我一身冷汗

在寂静的山村的田野里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农在水田里劳作,我问,这水田想种些什么呢?

老农说种些菜,我说何不种水稻呢?

老农说:"种不起了,现在种水稻成本高啊。自己种和去买的差不多了。而且身体也力不从心了。这几年种的人越来越少了。明年就没人种了,年轻人也不会种了,也不把种田看在眼里了。大家都去买粮食,谁会去种粮食,将来吃什么啊,60年代的大饥荒会不会重演啊!"

去年粮食价格波动、物价上涨已经敲响农业生产危机即将爆发的警钟。农业危机若来临,将严重阻碍全面小康的步伐。

想到这我不禁的心中涌出一股不安。面对寂静、荒凉的山村的田野,我意识到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当今中国,5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 "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国人忘了吗?

老农的话也印证了前几天两会上马凯所表达的观点:

"拿粮食来说,粮食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叶,价格达到峰值以后,一直持续走低,三种粮食,也就是小麦、稻谷、玉米,平均收购价格1997 年时每公斤1.5元,现在是多少钱呢?不过是每公斤1.58元,十年涨了8分钱,涨了5.3%。猪肉价格也是这样,1997年时,精瘦肉每斤已经接近10 块钱,后来因为效益低,一度降到6元钱一斤,去年五、六月份才开始恢复到10块钱一斤,当然现在又逐步涨到14元左右。

这十年来,农业生产资料涨了多少价?成本推动。我们城里人吃猪肉、吃粮食,我们工资涨了多少?农民兄弟种点粮食也不容易,涨点价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不涨价,亏本,谁都不去种粮养猪,东西少了,价格会涨的更高。此外,国际上粮食、植物油等价格上涨也很猛,对国内的粮食价格也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回头看看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许多地方有些变味了,表面光鲜亮丽,山村的水泥公路平整宽敞,村部建的漂亮,新建学校空无一人。而真正投向农业的很少,水利工程大多是几十年前建的,已经破烂不堪,许多耕地荒芜。表面文章浪费了国家大量的支农资金。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留下老人在家种地,农业变成了副业。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副业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精壮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对种植业产生了明显影响:"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过去种田是绿肥铺底,农家肥当家,如今绿肥不见,化肥当家,田地越来越瘦,粮食靠杂交稻高产,但品质在大幅度下降。土地利用率降低,过去是一年三熟,现在多半是一年只种一季谷。
  
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大多难以维持现状,水库塘堰淤塞,渠道多年失修。一些有见识的乡村干部,已经感觉到种植业劳动力过度转移带来的危机,他们担心明天谁来种田?怎么搞农业现代化?化肥、农药当家的农产品,高残留,品质差,怎么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现在农村,除了小孩就是老人。本来我们农业的竞争力就不够,遇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如果再加上一个老人农业,我觉得农业堪忧,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