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铮:澳洲儿童色情泛滥带来的隐忧






图:《悉尼晨锋报》报道:"先是看一眼,之后就走的太远(First a look, then a touch too far)"。图为警察在逮捕昆士兰教师Rodney Tavener.

进入六月份以来,澳洲警察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打击儿童色情犯罪的行动,短短几天之内,一共逮捕并起诉了将近一百人,其中还包括警官、教师、足球教练、社会工作者等在社会上很受尊重的人。这件事在澳洲引起很大的轰动和反响。

行动的起因要追溯到半年之前。当时一名黑客攻进了欧洲一个著名网站,放了99张儿童色情图片上去,结果在76小时之内,网站的点击量达到1200万之多,这1200万个点击来自144,285台不同的电脑,以及170个不同的国家。

如此大规模的犯罪事件引发了多国警察的联手行动。澳洲警方成立了代号叫"百夫长行动"的小组,专门负责此事。经过六个月的秘密调查和取证,现已经查明,澳洲共有2883个不同的IP地址访问过那个网站,其中又有1517个IP地址从网站上下载过图像。

所以,这次虽然已经逮捕和起诉了98人,但警方表示,先抓的都是那些警察认为危害性最大的,随着调查的进一步展开,相信还会有更多人被捕。

这么多人同时被抓,这本身就已经很轰动了;更轰动的是,一名阳光海岸59岁的公立学校老师伏得(Tony Forder)在被起诉之后自杀,还有另外一个小学老师自杀未遂,被送到医院抢救。

38岁的联邦警官汉奇(Michael Hatch)也被卷入事件,遭到起诉。汉奇已在法庭上当堂认罪。有四个儿童色情犯罪的受害人已从家中被带走,以便被保护起来。

事件曝光后,一个立刻受到关注的问题是:政府在防犯儿童性犯罪方面的漏洞。澳大利亚有一套所谓"蓝卡( Blue Card)制度",就是所有需要接触儿童的人员,比如学校老师,都必须先取得政府发放的"蓝卡",证明未有儿童性犯罪历史,才有资格上岗工作。

在这次被逮捕或起诉的98人中,共有四名老师,六个持有"蓝卡"的社会工作者。所以立刻就有人在媒体上质问政府:怎么能叫这样的人去当老师?政府官员不得不出面解释说:我们发蓝卡的时候,只能检查他们有无过往犯罪史,怎能未卜先知,预见到他以后会犯罪呢?

也有犯罪学专家和心理专家开始研究探讨互联网在儿童色情曼延中所起的作用。他们采访了一些有恋童癖之人,结果表明在儿童性犯罪方面,互联网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一方面,它让人更容易得到儿童色情的材料,另一方面,它让恋童癖们能通过互联网互相联络,交流犯罪经验。

这些人本来在生活中是偷偷摸摸的,有一种深刻的罪恶感,平时需要拼命掩饰自己,但在网上聊天室中,他们能遇到"志趣相投"之人,你来我往之后,慢慢就会觉得跟自己一样的人很多,自己没什么不正常,这样就不再有犯罪感,从而越走越远。

这次澳洲警方的行动可用"雷霆万钧"来形容,一出手就抓了近百人。澳洲法律对于儿童色情犯罪的制裁也相当严厉,制造和传播这方面内容,将面临最高十年监禁。

问题是,法律只能惩罚已经被抓到的犯罪人,却未能有效的防止犯罪,因而让许多家长都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牺牲品。

看来,在这个问题上,人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的下滑才更加关键。就象那些接受调查的有恋童癖之人,一旦觉得找到知音,不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头之时,他就算干了坏事也不知道,他也不认为自己在干坏事。这次被起诉的联邦警官汉奇在法庭上就是这么说的。

中国人常讲 "饱暖思淫欲"。的确,象澳洲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基本上衣食无忧,生活相对非常安定、舒适。

那么在此种情况下,人是不是就应该去琢磨那些乱七八糟的、很变态的、甚至是法律明文禁止的东西呢?上天给了人相对安定的生活,到底是叫人干什么的呢?也许,如此大面积的儿童色情犯罪的事件,足以让所有人对此深思。




本文留言

作者曾铮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