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国研究员发现:强地震可能引发地球另一端余震

 2008-05-26 20:3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美国研究员发现,规模如四川大地震的强震发生之后,可能在地球的另一端引发地震,几率高达95%。

这意味着,人们有一天或许能在地震发生后,更准确地预测余震的频率与强度。

美国一组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自1990年至今,在15个强度达7级或更高的地震当中,有12个地震所产生的表面波(surface wave)导致一些遥远大陆也发生较小规模的地震,尽管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完全不同。

此项研究结果刊登在英国的《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中,不过,中国四川两个星期发生的8级强震并不包括在研究范围中。

研究员之一的帕森说:“我们都知道表面波会移动。但是,多数科学家以为,这些因动态引发的地震是属于特别情况。但事实上,它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在发生,这是令人意外的。”

他举例说,2004年12月,印尼苏门答腊发生大地震后,随即在一些遥远的地方如美国(阿拉斯加州与加利福尼亚州)和厄瓜多尔引发地震。

该研究指出,虽然由远处地震所引发的地震强度不会太大,一般介于3至5级之间,但它也可能会比之前发生的地震更为强烈。

早前有研究发现,过去25年,有8起强度达7级或更高的地震,随后引发了更强大的地震。

帕森说:“余震是最大的问题,以及当发生大地震后会有什么情况。”不过,目前却有两种相反的理论解释地震后的余震如何产生。

地震后产生的震波可分为静态引发及动态引发两种,静态引发是在主要地震断层长度的范围中产生,但是,它的影响力通常在方圆100公里至200公里的范围逐渐消退。不过,强震后导致较远地区出现余震,只能以动态引发的震波来解释。

动态引发的震波会在地球的表面移动,同时“保持它们的波幅,即使经过再长远的里程也不会显著减少。”因此,要如何预测震后的影响,例如四川地震,关键在于要区分静态引发和动态引发的震波之间的不同。

帕森说:“我们可以从观察余震中开始学习,但我们必须知道当中有多少比例是动态引发的,因为(静态引发的震波)不是永久性的,而是过渡性的。一旦震波消失后,它的影响力也跟着消失,我们确实就不需要再担心了。
来源:法新社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