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镇定显风范

遇事慌乱,是成功者的大忌。尤其是在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如果乱了方寸,更会受制于人,落入失败的泥潭。在危机发生的时刻,只有让自己保持头脑的清醒,才可能在电光火石的瞬间,看出对方的破绽或是问题的要害,从而找出破解之法。

陈平解衣消危机

陈平在当初投奔汉王刘邦的时候,曾发生过一宗险事。

那是春夏之交的时节。一天中午,天空灰蒙蒙的,碧绿的田野一片静寂。这时,从楚王项羽的军营里走出一个人,身穿将军服,佩带一把宝剑,警戒地四下看着,顺着田间小路,急匆匆地向黄河岸边赶去。这个人就是陈平,他偷渡黄河去投奔汉王刘邦。

陈平赶到河边,轻声叫来一艘渡船。只见船上有四、五个人,都是粗蛮大汉,脸上露出凶相。当时陈早已觉察到,上这条船有些不妙,但又没别的去路。他担心误了时间,楚兵会很快追赶上来,只好上了船。

船只慢慢离开了岸,陈平总算松了口气,但他敏锐地观察到,船上这几个人窃窃私语,相互递着眼色,流露出不怀好意的举动。坐在舱内的陈平听到船尾两个人低声议论,并发出阴险的笑声时,不禁有些紧张。船到了河中央时,速度明显地减缓了。

陈平在上船时已考虑了一计策。他从船内站起来,走出船舱说:"舱内好闷热啊
!热得我都快要出汗了。"陈平边说边佯作若无其事地摘下宝剑,脱掉大衣,倚放在船舷上,并伸手帮他们摇船。这一举动,出乎他们的预料,使他们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陈平很用力地摇船。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天气闷热,看来要来一场大雨了。"说着,又脱下一件上衣,放在那件外衣之上。又过了一会儿,再脱下一件。最后,他索性脱光了上衣,赤着身子,帮他们摇船。

船上那几个人,看见陈平没有什么财物可图,就此打消了谋害他的念头,很快把船划到对岸了。

陈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他一介文士的身分,不论是向船家极力辩解,还是凭一时血气之勇,拔剑与船家展开搏斗,恐怕都难以逃脱被船家杀害的结局。陈平能在间不容发的紧张瞬间想出办法,不露声色地把危机消解于无形,不愧为刘邦手下的一大谋士。

李广解鞍退匈奴

西汉名将李广有一次与匈奴骑兵遭遇,见匈奴有数以千计的骑兵。而匈奴发现李广后,以为是引他们出击的诱饵,都感到很恐惧,纷纷撤回山上摆开阵势。李广带领的百多名骑兵见到这种形势都很害怕,想要纵马逃走。李广说:"我们距离大部队还有几十里地,如果现在这样逃跑的话,匈奴很容易追上来把我们全部射杀。现在我们停留不动,匈奴一定会以为我们是我方军队派来引诱他们的,所以一定不敢来攻击我们。"于是李广命令部队前进,一直来到距离匈奴的营帐不足二里的地方才停下来。接着又命令部下全都下马,并把马鞍解下。

手下的骑士说:"匈奴人数众多,距离我们又如此接近,如果有什么紧急情况该怎么办呢?"李广说:"匈奴以为我们会逃走,如今我们解下马鞍向他们表示我们没有逃走之意,以此来使他们坚信我们是大部队派出的诱饵。"这样一来,匈奴的军队果然不敢向他们进攻。

后来,匈奴军中有个骑白马的将领出来巡视监护他的军队,李广飞身上马,率领手下十几个人冲上前去射死了此人,然后从容归队,取下马鞭,还命令部下全都解开马匹,躺倒休息。这时已到了黄昏时分,匈奴兵感到十分诧异,更加不敢出击。等到半夜,匈奴兵又疑心汉军军队埋伏在附近,会趁着夜色偷袭他们,便悄然退兵离去了。

李广正是凭藉自己过人的胆识,才得以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之下,揣摩清楚了对方的心理。这样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吓退了数十倍于己方力量的匈奴军队。"飞将军"的威名震慑边陲几十年,这和他的魄力与胆量有着极大的关系,绝非偶然。

王羲之口水救命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很受大将军王敦的喜爱,王敦常安排他在自己的营帐睡觉。一天,大将军起床后,王羲之还睡着没有起来。不久钱凤来到营帐之中,王敦摒退手下的人,开始和他商谈军机大事。因为忘了王羲之也在营帐之中,就谈到了叛变谋反的计划。王羲之醒来之后,听到了他们的言论,知道如果此刻露面,一定会被杀死,于是忙用口水打湿枕头和被褥,装作睡得很熟的样子。

等到帐中的人商议了一多半的时候,才突然想起王羲之还在内帐没有起床,都吓得面面相觑,认为必须把王羲之除掉。可是等他们来到内帐,却看到王羲之还睡在床上,口水流得到处都是,于是都觉得他刚才一定睡得很熟,什么也没有听到,便没有杀他。王羲之因此而保全了性命。后来,这件事传出了以后,人们纷纷称赞王羲之有才智。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遇事镇定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性,是一种大家风范。东晋的宰相谢安,在强大的前秦兵临淝水时仍镇定自若,与客人下围棋。当他的子侄谢石、谢玄击退了秦军后,他平静地对客人说:"孩儿们已破贼。"

如果你是领导者,你遇到危机时的镇定态度,本身就是对下属的巨大鼓舞。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